医师报| 青年内镜医师问鼎“皇冠上的明珠” | 第三届“镜启天下”全国青年ERCP大赛即将召开,群雄逐鹿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 ,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 ,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 已成为胆胰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 但因其操作空间小、操作环境复杂、并发症风险大 , 也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内镜术式之一 。 据统计 , 我国每年需接受ERCP诊治的患者多达100万 , 但由于掌握ERCP技术的人才存在巨大缺口 , 导致每年仅有约20万患者获得治疗 。
为提高ERCP规范化诊疗技术的应用普及 , 创建青年医师学习交流ERCP技术的平台 , 由波士顿科学公司(NYSE:BSX)发起的第三届“镜启天下”ERCP大赛决赛将于9月4日及9月10日召开 , 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医师通过对复杂病例的深入分析和精细的手术操作 , 展现我国消化内镜微创治疗领域的飞速发展 。
本报专访首届、第二届全国青年ERCP大赛冠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刘丹青、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金杭斌 , 分享ERCP术式实践经验与参赛感受 。
医师报| 青年内镜医师问鼎“皇冠上的明珠”  | 第三届“镜启天下”全国青年ERCP大赛即将召开,群雄逐鹿
文章图片
刘丹青
专家介绍
?重庆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ERCP学组副组长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主治医师
?重庆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委会ERCP学组副组长
?重庆市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医师分会ERCP学组委员
?西南ERCP协作组秘书
?中国中西医ERCP协会青年委员
?中国外科内镜青年医师俱乐部成员
ERCP大赛是青年内镜
医师展现自我的平台
外科医生出身的刘丹青 , 走上内镜微创治疗之路实属偶然 。 十多年前 , 我国西南地区ERCP术式鼻祖 , 原成都军区总医院普外微创中心主任张炳印教授求贤若渴 , 希望招纳年轻人才扩充内镜医师队伍 。 张炳印教授选人最看重的是勤奋 , 他没事儿会到医院其他科室转转 , 偷偷观察年轻医师 , 四处物色“好苗子” 。 每次去普外科“踩点” , 张炳印教授几乎总能看见一位年轻医师在病房忙碌 , 这个人就是刘丹青 。 多年后 , 二人成为了情深谊厚的师徒 。
“那时老师要把我调过去 , 但我对消化内镜一无所知 。 起初我只是感到好奇 , 想多学点本事 , 结果没想到一去就入了迷 。 从此刀也不开了 , 专心研究内镜微创治疗技术 。 ”迄今 , 刘丹青已累计实施ERCP手术7000余例 , 胆道镜诊疗累计病例2万余例 。
刘丹青回忆 , 曾经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患有胆道蛔虫 , 发病时蛔虫钻到胆管里 , 疼得他大汗淋漓、满地打滚 。 按照传统的外科治疗方式 , 需要打开患者的胆道取蛔虫 , 并放置一个多月引流管 。 患者接受了ERCP手术治疗 , 20多分钟就顺利取出了胆道蛔虫 , 术后不用住院就直接回家了 。 “ERCP术式的疗效简直让我既震惊又欣喜!”
ERCP术式的优势在于能显著减少手术创伤 ,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尤其是对于结石病患者和晚期肿瘤患者 , 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 因此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 。 同时 , 由于ERCP技术复杂、难度较大、风险较高 , 对临床医生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50多年以来 , ERCP术式在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 一方面是ERCP技术“门槛”较高 , 用传统方法培养一名ERCP医生需要5-10年的时间 , 积累至少上千例临床病例 , 才能达到独当一面的水平;另一方面是在成长的过程中 , 医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并发症等意外情况 , 由此引发的问题也会阻碍其进一步学习 。
“ERCP术式的人才培养与普及推广十分重要 ,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尤其如此 。 ”刘丹青感慨 , 在他学习成长的过程中 , 老师带教、平台支持以及参与学术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 好老师不仅自身能力强 , 还会毫无保留地指导学生 , 放手让学生实践的同时帮助控制风险;好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患者资源 , 让青年医生有大量的实践机会 , 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技术;参与学术活动则能帮助青年医生开拓眼界、丰富思路 , 与全国同道取长补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