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道医|“取类比象”——学习中医的捷径!
文章图片
万物皆有“象” , 按同象同类的原则 , 由一般到个别 , 从已知推导未知 , 以类万物 , 中国古代圣贤即是以这种演绎方法来认识世界 , 建立了整个传统文化体系 。 中医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 中医学中亦有“象” , 古人发现 , 人与万物皆在天地间 , 其实和天地自然并无二致 , 天地是一个大宇宙 , 自身即有一个小宇宙 。 因此说 , 天地之象、万物之象与人之象可互相对应 。
学习中医 , 先要领会这个“象” , 这是学习中医 , 进而深悟中医的必需方法和必然过程 。 中医治病 , 很多时候是比“象”用方 。 症有象 , 方有象 , 药有象 , 穴有象 , 能够“取类比象” , 并且融会贯通 , 把治病与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 , 即是最高明的中医 。 比如:叶天士用梧桐叶催生 , 即以落叶禀金气而下降 , 类比孕妇产子之不下 , 这个例子即是“近取诸身 , 远取诸象”的体现 。
中医重视“取类比象” , 这是中医独有的思维模式 , 是精通中医的关键 。 把“象”悟透了 , 万事万物都可与中医产生联系 。 学习中医就是要把握古人认识事物的方式 , 从思维方法和哲学方法上去理解古人 , 如此才能如庖丁解牛般顺畅自然 。 天地万物莫不有象 , 透过“象”去感悟中医 , 是我们进步的捷径 。
“取类”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 , “比象”则是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 二者结合 , 正是中医的核心思维模式 。 “取类比象”可以说是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
一、“象”从何处来?
《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 , 知至而后意诚 , 意诚而后心正” 。 格 , 推究;致 , 求得 。 穷究事物原理 , 从而获得知识 , 即是格物致知 。
数理化也是格致的学问 , 但数理化并不能达到诚意正心的效果 。 为什么呢?古人的格物致致 , 其源于“天人合一” , 是一种“取类比象”思维 , 物与人互通 , 而现代的数理化与人是不相通的 。 也就是说 , 所谓的“象” , 是从格物来的 , 但格物的思维是“取类比象” 。
以经络气血为例 , 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的规律与洋流的规律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 经络气血的运行即是由主干及细枝 , 由主及次 。
再以中药功效为例 , 中医认为:物从其类 , 同形相趋 , 同气相求 。 故“皮以治皮、节以治骨 , 核以治丸” , “子能明目” , “蔓藤舒筋脉 , 枝条达四肢” 。 比如五皮散可以治皮水 , 《成药便读》云其“皆用皮者 , 因病在皮 , 以皮行皮之意” , 借以说明药用部位与病位的疗效关系 。 再如《本草思辨录》中云:石膏“丝之纵列 , 无一缕横陈” , 极似肌肉纹理 , 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 , 故善治肌肤大热 。 又如 , 陈皮外有棕眼似毛窍 , 内白又象肌肉 , 故可入脾肺二经;丹参、茜草之类色赤走血 , 而山药、白术则色白入气;忍冬藤、首乌藤可舒筋活络 , 以藤之象比类于人的筋 , 等等 。
二、“取类比象”的原理是什么?
天地之间 , 万物万命 , 不离五行;人生天地之间 , 亦禀五行而有生长壮老死 。 人吃五谷杂粮 , 人的五脏六腑各禀五行 , 与万物万命互相关联 。 能知五行生克制化之理 , 则人的生命与万物万命自然相应 。 所谓取类比象 , 即是人与万物万命之间所禀受的五行之气相互贯通而已 。
中医四大经典最重视“取类比象” , 整个脏象体系就是“取类比象”思维的延伸 , “取类比象”思维在中医的起源、形成及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内经》有言:“览观杂学 , 及于比类 , 通合道理 。 ”又言:“不引比类 , 是知不明也 。 ”借助取类比象 , 我们不但可以学习传统中药 , 还可重新认识某些药物 , 甚至发现新中药 。 只要合乎取类比象原则 , 其功效必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印证——这正是中医药的精髓 。
推荐阅读
- 太和道医|三天逼出体内湿气!,泡脚的时候加点它
- 太和道医|说明你越来越老了......,晨起5个现象
- 太和道医|背痛,老花眼…每天1次,立马缓解!,膝盖痛
- 太和道医|秋风起,护好身上7处挡风墙!,风是百病之始
- 太和道医|比燕窝还滋补!女人都该试试,豆浆这么喝
- 太和道医|现在学着“清理”还来得及!,血液干净少生病
- 太和道医|这些信号提示你:再不养肝就晚了!,肝是身体的“油箱”
- 太和道医|敲胆经:生阳气、补气血、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