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对话李骏(上):“软件定义汽车”只是表象( 四 )


以比亚迪为例 , 王传福之所以倾力发展电池技术 , 是因为他相信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 有了这样的战略定位 , 企业就会坚定创新方向 , 全方位地调配资源为之努力 。 而如果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 , 只是“一时兴起”想试一试 , 或者只是某个部门觉得应该做 , 那最终是很难做成的 。 因此 , 企业的创新大战略至关重要 , 有了大战略才能拉动各个部门共同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并且始终坚持下去 , 而企业的创新文化和基因也只有在长期坚持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 。
显然 , 比亚迪能够推出刀片电池 , 不只是研发部门创新设计出新型电池结构的问题 , 而是企业全方位创新的成果 , 包括工艺、装备、资本以及市场等多方面的创新努力 。 比如在资本方面 , 如果企业领军人没有决心 , 是不会在这一方向上持续投入的 。 大家都知道发动机行业是重资产 , 其实电池行业更是重资产的 。 最后企业做出的创新产品 , 只有销售出去 , 才能真正获得行业和社会的认可 , 所以市场方面的创新也不可或缺 。
此外 , 谈到体系创新 , 实际上体系也有大小之分 。 在企业层面 , 相对于总体战略而言 , 研发只是其中的战术之一 。 而在业务领域层面 , 研发本身也有自己的战略 , 各项研发内容则是其中的战术 。 这样在企业大战略的指引下 , 逐级分解落实 , 就可以有效凝聚创新合力 。
您刚才还提到了一个核心观点 , 未来中国只靠一两家创新企业或者一两个创新产业是不可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 。 也就是说 , 从国家层面来看也要坚持全方位的创新 。 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 , 百花齐放春满园” 。 大量创新型企业 , 将为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根本支撑 。
新时期不能只靠客户之声来定义产品
赵福全:我们回到产品创新的主题 。 产品最终要交付给消费者 , 那么企业怎样知道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呢?过去企主要依靠调研公司来获取信息 , 进行所谓VOC即客户之声的调查 , 另外4S店可以收集一些数据 , 企业有时也会自己做一些市场调研 , 多年以来一直如此 。 可是这些调研结果存在很大的偏差 。 而今后产品的体验和服务将越来越重要 。 您认为在新形势下 , 企业怎样才能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尤其是体验方面的真实感受?这里面还有一个产品迭代优化的问题 , 产品没有交付给客户就没有体验 , 没有体验就没有客户反馈 , 没有反馈又如何准确指引产品创新呢?
李骏:从汽车产业过去的经验来看 , 因为产品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 ,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客户需求定义了产品 。 未来是否还会如此?我个人认为会有很大变化 。
VOC确实能够反映客户的需求 , 严格来说是一部分客户的需求 , 这是其第一个特性 。 客户需求始终是产品开发的前提 , 如果企业开发的产品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 那根本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 但只是满足客户需求 , 并不足以确保胜出 。 比如如果产品趋于同质化 , 与其他企业的产品相比就不会有竞争优势 。
VOC的第二个特性是模糊性 , 客户的反馈往往是不确切的 , 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 不同的解读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 甚至可能导致开发的产品背离客户的初衷 。
VOC的第三个特性是时效性 , 所调查的只是现在或者过去一定时段内的客户反馈 。 企业开发的产品往往三年之后才能投放市场 , 但VOC反映不出三年之后的客户需求 。 事实上VOC的基础是统计学 , 而采用当前的统计分析结果推演预测未来的情况是有很大风险的 。 因此 , VOC只适用于定义产品最基本的属性 , 而不宜用来定义产品的创新功能和性能 。
为了避免同质化 , 形成特色竞争力 , 汽车产品必须做好三个层面的事情:必备属性、竞争属性、魅力属性 。 通常竞争属性和魅力属性只有依靠创新才能真正做好 。 同时 , 对企业来说 , 产品创新还必须解决成本问题 , 即产品价格不能超出目标客户能够接受的范围 , 这对品牌溢价力较低的中国车企挑战更大 。 而解决成本问题也需要创新 。 例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 据企业介绍成本能够做到0.3元/瓦时 , 这样就能大幅降低电动汽车产品的成本 。 这一系列创新都需要企业认真分析 , 准确识别哪些创新需求能从VOC中提炼出来 , 哪些则不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