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对话李骏(上):“软件定义汽车”只是表象( 三 )


您结合自己多年在企业工作的亲身经历 , 现在又站在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度 , 对中国汽车产品创新的发展历程和本质变化进行了高度凝练的系统梳理 , 这是非常难得的 。
不应把创新视为战术
而应把创新作为战略
赵福全:接下来想与李院士交流的是 , 在产品创新层面 , 您认为企业应如何在发展战略、品牌定位、运营管理与核心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并形成合力?各个领域的创新与全体系创新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哪些方面属于产品创新的核心部分?又有哪些方面属于外延部分?
李骏:这个问题非常复杂 , 涉及到创新型国家及创新型企业如何打造的问题 。 我觉得最核心的是 , 今天我们不能再把创新看成“术” , 即战术;而是要把创新作为“道” , 即战略 。
第一 , 企业战略一定是基于创新制定的 , 或者说 , 企业的一把手必须坚持创新 , 这是最重要的 。 企业没有把创新放在战略层面 , 或者说一把手没有把创新提升到战略高度 , 是很难成为创新型企业的 。
第二 , 企业需要先把整体架构的创新做好 。 包括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市场服务创新等 , 共同构成相互关联的一个完整体系 。 只有把体系架构的创新做好 , 才能形成多方面创新的合力 。 这就像您刚才提到的情况 , 有些企业技术非常好 , 可是发展得却不太好 , 这并不是说技术创新没有价值 , 而是说技术创新在这些企业的体系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 反之 , 如果企业的体系架构创新做得好 , 技术创新就可以最大化地产生效果 。
举个例子 , 前段时间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 , 备受业界关注 。 这家企业的掌门人王传福在战略上一直坚持创新驱动 , 致力于用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 , 整个企业的资源和业务也都围绕技术创新来配置和展开 。 我想 , 这是比亚迪能够推出刀片电池的根本原因 。 更为难得的是 , 这家在电池技术上有较深积累的企业 , 并没有忽视传统动力技术的创新 。 近期又推出了热效率达到43%的汽油机 。 熟悉发动机技术的同仁们都知道 , 要实现43%的热效率可不简单 , 这甚至需要颠覆此前汽油机的结构 。 过去高速汽油机的缸径冲程比通常只能做到1左右 , 因为缸径冲程比过高 , 很难控制好活塞与缸体的间隙;而现在比亚迪的这款发动机把缸径冲程比做到了1.28 , 这就使缸内气体膨胀更充分 , 发动机效率更高 。
所以 , 企业只有把自身的战略建立在创新发展上 , 并且进行系统性的创新布局 , 才能不断完成深度创新 , 最终产生颠覆性的创新成果 。 而颠覆性的创新成果作用于产品、营销和服务上 , 又是对品牌的最好诠释和提升 。 在很大程度上 , 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必须依靠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来支撑 , 即一定要让创新扎根、结果 , 而不是包装几个亮点、开几个发布会就可以的 。
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 ,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将进入新的阶段 , 而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企业 。 试想如果中国有10个华为会是什么情况?如果汽车行业有10个比亚迪又会是什么情况?所以我认为 , 企业的体系创新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 , 现在很多企业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
赵福全:国家有创新发展的总体战略 , 各个企业也应该有自己的创新子战略 。 李院士分析得非常到位 , 现在已经到了企业唯有依靠创新才能不断发展的时候 , 必须把创新打造成整个企业的根基 , 使之成为企业的文化和基因 , 而不是只体现在研发或销售等某个部门 。
为此 , 企业首先要有大战略 , 领军人要从骨子里相信 , 只有创新才能驱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 才能确保企业“长治久安” 。 也就是说 , 创新不是战术问题 , 而是战略问题 。 其次要进行全体系创新 , 一方面把已有积累的创新要素做大、做强、做深 , 另一方面把尚有不足的创新要素部分添平补齐 。 最后要形成坚持创新的内生力量 , 要让创新成为企业固化的价值观 , 形成创新的文化和基因 。 这样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 , 企业才能毫不动摇 , 坚持创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