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鸣生拳法的兼容体、意念法和整体观( 三 )


鸣生拳法的意念系统由主客体两个方面构成 。 客体方面是人的生理机体的“气” 。 主体方面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意” 。 用人的主观的“意”与生理机体的“气”感应沟通 , 使之“意气合一”就是意念操作方法 。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质 , 也是生命的本质 。 气的强弱决定生命的强弱 。 庄子说:“人之生也 , 气之聚也 。 ”按照《黄帝内经》讲 , 命门是人体唯含真阳、真阴的穴位 。 它下通两肾、上通心肺、中通肝脾、上贯于脑 , 内连筋骨 , 外连经络 , 贯通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 , 是五脏、气血、肾精之源 。 这就构成了以命门为锁钥丹田为气海贯通周身经络的生理机体的“气”的结构系统 。
与生理机体“气”的结构系统相对应 , 吴式太极拳八法五步对应八卦五行而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经络穴位相联系 。
掤 , 对应坎卦 , 守窍会阴而气主肾经;挤 , 对应震卦 , 守窍夹脊而气主肝经;肘 , 对应艮卦 , 守窍肩井而气主胃经;靠 , 对应巽卦 , 守窍玉枕而气主胆经;捋 , 对应离卦 , 守窍于祖窍而气主心经;按 , 对应兑卦 , 守窍膻中而气主肺经;採 , 对应乾卦 , 守窍性宫肺俞而气主大肠经:挒 , 对应坤卦 , 守窍中脘而气主脾经 。
进、退、顾、盼、定 , 分别属水、火、木、金、土 , 与会阴、印堂、夹脊、膻中、丹田等穴位相对应 , 主气于肾经、心经、肝经、肺经和脾经 。
这就相当于太极功法气机与生理气机相互感应沟通的信息编码系统 。 太极拳运动就是应用这些信息编码使意念气机作用于生理气机 , 达到意与气合 , 气与劲合 , 从而产生内外六合浑圆整劲的目的 。
吴式太极拳的体用 , 在意念活动中 , 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具象操作方法 , 集中体现在“按窍运身”、“返观内视”、“想象类比” 。
按窍运身法 。 王培生宗师结合中医经络学和针灸学原理 , 把“以心行意 , 以意导气 , 以气运身”的修炼法门提炼为“以心行意 , 按窍运身”操作法 , 使抽象复杂的太极心法遵循人体穴位经脉而以简驭繁地贯穿于行拳走架的始终 。 王培生宗师吴式太极拳37式的创编和“以心行意 , 按窍运身”理论的建树 , 把吴式太极拳的发展推向了历史新高度 。 它不仅赋予吴式太极拳更为鲜明的北派风格 , 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太极拳修炼中“用意不用力”的操作难题 , 使太极拳心法具有了循规蹈矩按照穴位经脉功能进行操作的确定性 , 极大地强化了太极拳心法的功能及其应用价值 。
张全亮先生说 , “按窍运身”是王培生宗师天才的伟大创举 , 是对太极拳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 。 他为了普及传播这一理论和功法 , 对它作出了通俗性的解释 , 认为 , “按窍运身”就是在拳术的体用中 , 将意念注于某个穴位 , 让内气自然向此聚合 , 从而起到针灸、按摩的作用 。 不仅如此 , 他还以吴式太极拳10式为典例 , 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对“按窍运身”法的运用进行了详实的讲解和标准的示范 , 一招一式以意念引导 , 心想穴位 , 循经走脉 , 聚气运化 , 达到“按窍运身”的目 , 使“按窍运身”理论和功法进行了大众化的普及推广 。
张全亮先生在继承弘扬鸣生拳法的实践中 , 透彻地领悟并娴熟地操控意念思维 , 总结出一系列的意念活动的思维方式 。 他对“按窍运身”的具体实施方法归纳为六大扼要驭繁的不变原则 , 即“三融四坠腹内松 , 公转自转气腾然 。 单腿负重川轨步 , 按窍运身水洇沙 。 内导外随神领形 , 以腰使手走螺旋 。 ”就充分发挥了想象、类比、反观、内视等特殊的思维方式 , 使鸣生拳法的心法修炼不断产生形象的高级的心理认知过程 , 从而使鸣生拳法的体用成为思接寰宇、神通天地的富有高远意境的智力运动 。
他在《太极拳健康修炼法》和《做客世界太极拳网直播间讲座》中 , 都谈到了太极拳修炼的逆向思维方法 。 逆向思维是对常规思维而言 。 人们在按常规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 , 往往采用逆向思维可以产生奇效 。 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 贯穿于易学、老学、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 是我们祖先认识宇宙自然的充满古老智慧的思维成果 。 逆向思维方式在太极拳的体用 , 有助于提升意念的穿透力 , 有助于我们体悟太极拳的真谛和奥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