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鸣生拳法的兼容体、意念法和整体观

“鸣生拳法”这个提法的由来 。 2005年 , 张全亮先生创立“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 , 提出了“鸣生亮武学”的概念 。 “鸣生亮武学”是以李子鸣、王培生、张全亮三位武术大家的名字各取一字 , 代表两代三人所建树的以梁式八卦掌和吴氏太极拳为代表武学体系 。 张全亮先生说:“鸣生亮”的“鸣”字代表他的八卦掌恩师、梁式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先生 , “生”字代表他的太极拳恩师、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先生 , “亮”字代表他的名字 , 是弘扬光大之意 。 张全亮先生本意是弘扬光大李子鸣宗师和王培生宗师所代表的梁式八卦掌和吴式太极拳 , 所以 , 又把他所传承的武学泰斗李子鸣和王培生的拳法称之为“鸣生拳法” 。
鸣生拳法是极具鲜明文化特质的武术珍品 。 这种文化特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 博大的文化兼容体;第二 , 深邃的意念操作法;第三 , 高远的整体思维观 。
鸣生拳法博大的文化兼容体
鸣生拳法是以梁式八卦掌和吴式太极拳为代表的一个开放性武术体系 。 董海川创立八卦掌 , 原本就是海纳百川 , 在八卦原理基础上融汇了各个拳种流派精华创立的神拳;太极拳的形成 , 本身也是集中华武术之大成而根据太极原理提炼锻造出来的武术奇葩 。 形意拳以三体式功法为基础 , 塌腰、缩肩、扣胸、顶颈 , 以求内外六合浑圆整劲 。 形意拳的这种“内外六合浑圆整劲”与八卦掌、太极拳的行功发劲方法异曲同工 。
孙禄堂《太极拳学 自序》说:“达摩东来 , 讲道豫之少林寺 , 恐修道之人久坐伤神 , 形容憔悴 , 故以顺逆阴阳之理 , 弥纶先天之元气 , 作《易筋》、《洗髓》二经 , 教人习之以壮其体 。 至宋岳武穆王 , 益发明二经之体义 , 制成形意拳而适其用 。 八卦拳之理 , 以含其中 。 此内家拳术之发源也 。 元顺帝时 , 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 , 见修丹士兼练拳术者 , 后天之力用之过当 , 不能得其中和之气 , 以致伤丹而损元气 , 故遵前二经之义 , 用周子太极图之形 , 取河洛之理 , 先后易之数 , 顺其理之自然 , 作太极拳术 , 阐明养身之妙 。 ”孙禄堂先师这段话对于形意、八卦、太极三门内家拳的缘起与妙义的概括 , 深中肯綮 。
太极拳的形成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由于道教外丹术在唐代失利而转向内丹术 。 内丹术的盛行 , 推动了全真教的崛起 , 促进了儒、释、道由“三教论衡”转向“三教合一”而使理学兴盛 。 道主气 , 儒主静 , 佛主心 。 三教虽殊 , 同归于善 。 王重阳说:“儒门释户道相通 , 三教从来一祖风” 。 内丹术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观为理念 , 进行性命双修 , 以人的身体为鼎炉 , 修炼“精、气、神” , 通过意守丹田 , 吐纳导引 , 阴阳生化 ,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 炼神还虚 , 炼虚合道” , 使之在体内结丹 , 达到强身健体、提高生命力 , 延年益寿乃至得道成仙的目的 。 内丹术原理重在“逆修返源” 。
元代陈致虚《金丹大要》卷四曰:“是皆不外神气精三物 , 是以三物相感 , 顺则成人 , 逆则生丹 。 何为顺?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故虚化神 , 神化气 , 气化精 , 精化形 , 形乃成人 。 何谓逆?万物含三 , 三归二 , 二归一 , 知此道者怡神守形 , 养形炼精 , 积精化气 , 炼气合神 , 炼神还虚 , 金丹乃成 。 ”所谓“金丹”其实就是“炼虚合道”的“道” 。 也就是物我两忘 , 浑化无垠 , 动与天俱 , 静与天游 , 逍遥自得 , 道合自然的神明境界 。
内丹术至宋元时期大为盛行 , 成为道教炼养功夫的核心 。 内丹之学提供了一条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实验途径 。 内丹术的成熟与发展对古典武术影响极为深远 。 张三丰集道家武学之大成 , 创立以“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 进、退、顾、盼、定”十三势为武术养生精妙拳法 , 使中华武术融入伏羲、老子、黄帝三始祖的易、道、医而境界大为升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