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对话李骏(上):“软件定义汽车”只是表象( 八 )


在我看来 ,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获得技术 , 企业都应参照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 , 必须守住“红线” , 即确保企业安全 。 如果自己提供的相关技术被别人掌握后 , 企业会变得不安全 , 那这种合作就毫无意义 。 试想生存都失去了保障 , 还谈什么发展?第二 , 必须自己牢牢掌控核心技术 , 以免被别人“卡脖子” 。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面临百年不遇之大变局 , 后续“卡脖子”的情况恐怕会愈发严重 , 企业需要高度关注 。 第三 , 必须基于自身的战略需求和思考进行系统布局 。 领军人尤其要想清楚 , 企业行动的目标究竟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的?是为了眼前两三年的生存 , 还是为了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布局策略 。
至于具体应该在自主研发、外部采购和合作获取中选择哪种方式 , 我觉得只能是因企业而异、因技术而异 , 不能一概而论 。 现在不少企业今天想着自研外购 , 明天又觉得应该进行合作;或者今天找这家企业合作 , 明天又去找另一家企业合作 , 这些都是自己没有先想清楚造成的困惑和焦虑 。
赵福全:的确 , 现在不少企业家都处在焦虑之中 。 如果不与其他公司合作 , 感觉自身实力不足以应对产业的新变化;可是与其他公司合作 , 又担心被“绑架” , 失去主导权和话语权 。 这样左右摇摆 , 前后纠结 , 始终没有清晰的思路 。
李骏:这是企业在未来发展战略中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 。 企业情况各不相同 , 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可循 , 不过都可以按照前面所说的三个原则自行思考、自开药方 。
我想强调一点 , 如果企业完全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 , 就不可能打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 也不可能树立起优秀的品牌 。 这样的企业无以立足 , 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合作 。 因此 , 企业领军人必须时刻自问——对于产品涉及的核心技术 , 自身究竟掌控了多少?面向未来的下一代产品 , 又涉及到哪些新的核心技术是必须自己掌控的?这些事关企业生存基础的所谓“硬核技术” , 就像饭碗一样 , 必须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
实际上 , 国际一流车企无一例外 , 都是自己掌控汽车核心技术的 。 过去汽车的核心技术是发动机、变速器等 , 现在汽车的核心技术增加了电池、电机等 , 后续包括芯片等都可能会成为汽车产品必不可少的核心技术 。 这是产业重构的新时代带给我们的挑战 , 同时也是新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 , 企业对此必须高度关注 。
赵福全:我想关键还是企业怎样定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 这个定义与企业的规模和能力有很大关系 , 并不是静态的 , 而应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步有序扩展 。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 , 未来一家企业无论规模多大、能力多强 , 也不可能拥有所需的全部资源 , 因此必须通过合作借助其他企业的资源 , 以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 在这个过程中 , 企业必须基于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清晰定义 , 确保自己牢牢掌控一部分关键资源 , 同时与其他企业合作来换取另一部分关键资源 , 这样才能实现合作共赢 。 现在有的企业没有想清楚这一点 , 就在纠结中到处寻求合作 , 又和谁都不愿深度合作 , 这样企业的资源将一点点被稀释 , 最终也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
李院士刚才谈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核心技术 。 对于必须掌控的核心技术 , 企业可以自行开发;也可以外部购买 , 但买来之后一定要努力消化吸收 , 使之成为自己的技术 , 甚至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还有的核心技术无从购买 , 那就需要先通过合作获得 , 同时企业必须加紧努力 , 逐步掌控这部分核心技术 。 而那些并非必须掌控的技术 , 或者掌控成本过高的技术 , 企业则应始终通过购买或合作的方式获得 。
未来随着产业向新四化方向不断发展 , 汽车核心技术将变得更加重要、更加广泛、更加多元、更加交织 , 所有企业都必须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才能获得所需的、但自己并不拥有的相关技术 。 对此 , 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一 , 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参与分工协作、融合创新的前提 , 否则将毫无主动权可言 , 也不可能保证合作的可持续性 。 第二 , 在合作过程中 , 企业一定要坚守住自身的安全底线 。 如果为了解决眼前生存问题而放弃底线 , 那就如同饮鸩止渴 , 企业最终肯定还是会被市场淘汰 。 第三 , 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选择合作的时间期限和模式 。 一般来说 , 短期合作是为了解燃眉之急 , 在合作的同时 , 企业应尽快掌控相关的核心技术;而对于企业不应或者不能掌控的核心技术 , 则应设法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 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