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现在|疫苗存疑,公众应如何应对?,专家谈:全球首例新冠“二次感染”出现

专注深度报道的新媒体不多 , 请关注全现在
作者丨顾月冰
全文共2983字 , 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全球首例新冠“二次感染”患者在香港出现 。
8月24日 ,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袁国勇团队的最新研究称 , 一名33岁香港男子康复142天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
全现在|疫苗存疑,公众应如何应对?,专家谈:全球首例新冠“二次感染”出现
文章图片
港大医学院官方推特宣布一男子“二次感染”
8月25日 , 研究团队成员、港大微生物学系临床副教授杜启泓表示 , 研究比对患者两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 , 发现基因分支有多处不同 , 可以证实该男子二次感染新冠肺炎 。 而该患者病毒数量并不低 , 具传染性 。
杜启泓认为 , 这是全球首次证实新冠康复患者“再感染” , 同样表明新冠肺炎不会出现终身免疫 , 群体免疫政策可能无用 。
面对外界的焦虑和质疑 , 我们该如何理解新冠康复患者的“二次感染”?新冠疫苗还有用吗?公众应该如何正确面对“二次感染”?为此 , 全现在采访了多位国内相关领域专家 。
01////
二次感染或为个案 , 科学性需再判断
根据公开报道 , 该男子于今年3月底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 4月中旬康复出院 。 8月初前往西班牙旅游 , 经英国返港 , 8月15日在香港国际机场接受检测后 , 再度成阳性 。 患者本人称 , 本次感染没有任何症状 。
研究团队分别对该男子第一次感染、出现症状的第10天 , 以及第二次感染、入院第2天的样本 , 进行基因测序 。 结果显示 , 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毒株遗传特征与第一次感染的不匹配 。
该男子第一次感染的病毒株 , 与今年3、4月间在美国或英国收集到的病毒株最为接近;而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 , 与7、8月在瑞士和英国收集到的病毒株相关 。 对比两次感染的病毒株 , 发现24个不同的核苷酸 。 核苷酸是构成病毒的一种元素 。
全现在|疫苗存疑,公众应如何应对?,专家谈:全球首例新冠“二次感染”出现
文章图片
主要研究者、港大医学院教授袁国勇
8月18日 , 研究者袁国勇接受香港商台采访时认为 , 患者“二次感染”有3种可能性:病毒变异 , 患者本身免疫系统出问题、令抗体维持时间很短 , 及康复后重新感染 。
“相信重新感染的机会较大 。 ”袁国勇说 。
“不排除二次感染的可能性 。 现阶段 , 全球普遍认可的新冠病毒毒株有ABC三类 , 如香港研究所说 , 两次毒株来自不同的国家 。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专家姜庆五告诉全现在 , 人体产生的IgG抗体可能对A毒株有作用 , 而对B毒株没用 , 或者出现多毒株交叉感染情况 , 一旦抵抗过弱 , 会出现二次感染的可能 。
不过 , 多数学者认为 , 香港二次感染患者仅为个案 。
“香港康复患者二次感染或是个例 , 不能代表所有康复患者都会再感染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张宇告诉全现在 , “新冠康复患者体内抗体的有效性取决于个体免疫力 , 虽然医学界认为平均可能会在6个月以上 , 但也不排除个体有所差异 。 ”
全现在|疫苗存疑,公众应如何应对?,专家谈:全球首例新冠“二次感染”出现
文章图片
团队研究者之一、港大医学院教授杜启泓说 , 接下来会重点研究抗体消失、二次感染的原因 。
姜庆五也认为 , 目前只是理论上会出现二次感染情况 , 还需要科学实证数据支撑 , “该男子首次感染不排除是流感造成假阳结果 , 需要香港团队完全公布首次感染后两次核酸以及体内抗体的检测结果以及二次检测的时间 , 才能更准确判断 。 ”
目前 , 多数消息仅从香港媒体报道获悉 , 并未看到袁国勇研究团队的完整论文 。 该研究将于近期发表于《临床传染病》 。
【全现在|疫苗存疑,公众应如何应对?,专家谈:全球首例新冠“二次感染”出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认为要谨慎认定“再感染” , 他在微博上指出 , “再感染”病例非一般意义上“复阳” , 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 , 包括病毒培养 , 需要证实是属于核酸阳性 , 还是活病毒 。 新闻报道级别还不能提供充分的学术信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