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案研读|清末名医张乃修先生巧施补泻治疗休息痢医案研读

怀着空杯心态研读名家医案 , 一案一故事 , 一医一人生 。
【名医简介】
张聿青 , 清末名医 , 名乃修 , 字聿青 , 又字莲葆 , 其父兄均以医为业 , 从小随其父学习医药 , 曾为太平军治病 , 在上海游医十余年 , 声名远播 , 由其门人吴玉纯整理有《张聿青医案》 , 按外感 , 内伤 , 杂病分类20余卷 , 载案1100例 。 是中医学子必读医案 。
【古今医案研读|清末名医张乃修先生巧施补泻治疗休息痢医案研读】
古今医案研读|清末名医张乃修先生巧施补泻治疗休息痢医案研读
文章图片
【医案】
清末名医张乃修巧施补泻治疗休息痢医案
荣 , 右 , 交节痢数增多 。 气削弱而湿热留恋 , 补泻两难 , 姑用七补三 , 以观动静 。 炙绵芪 , 茯苓 , 广木香 , 升麻(醋炒) , 炒白术 , 诃黎勒 , 广陈皮 , 柴胡(醋炒) , 党参二 , 生熟甘草 。
二诊:
痢数稍减 , 其为气虚可见 。 前法再进一步 。
炙绵芪 , 诃黎勒(煨) , 党参(炒) , 炮姜 , 炒川连 , 归身炭 , 野于术(炒) , 泽泻 , 真阿胶(蛤粉炒) , 生熟甘草 , 茯苓 。
三诊:
脉症相安 , 再守效方出入 。
炙上芪、党参、炒于术、茯苓、驻车丸、菟丝子、柴胡、炙升麻、广皮 。
四诊:
下痢虽减 , 而有时仍带黏腻 。 肠胃湿热留恋 , 脾阳不能升举 。 前法再进一步 。 炙绵芪 , 阿胶珠 , 党参 , 炮姜 , 诃子肉(煨) , 炒川连 , 白术炭 , 茯苓 , 炙草 , 当归炭
本案引自(《张聿青医案》) 。
【评析】
休息痢者 , 时发时止 , 迁延难愈 。 此案患者气虚而湿热留恋 , 张氏巧施补泻 , 以补气为主 , 辅以清泻湿热 , 守方加减 , 而有成效 。 休息痢之特点 , 是正虚邪恋 , 据此施治则邪正消长 , 邪气除 , 正气足 , 身体自安矣 。
【痢疾简介】
痢疾是以痢下赤白脓血 , 腹痛 , 里急后重为临床特征 。 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 , 内伤饮食不洁 。 病位在肠 , 与脾脾胃有密切关系 。 病机为湿热、疫毒、寒湿结于肠腑 , 气血壅滞 , 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 , 大肠传导失司 , 发为痢疾 。 暴痢多为实证 , 久痢多为虚证 。 实证以湿热痢多见 , 亦见于寒湿痢 。 而疫毒痢 , 因病势凶险 , 应及早救治 。 虚证又有阴虚痢和虚寒痢不同 。 若下痢不能进食 , 或入口即吐 , 又称噤口痢 。 对于口久迁延不愈的休息痢 , 因病情缠绵 , 往往形成虚实夹杂之势 , 宜采取综合措施 , 内外同治 。 痢疾的治疗 , 以初痢宜通 , 久痢宜涩 , 热痢宜清 , 寒痢宜温 , 寒热虚实夹杂者宜通涩兼施、温清并用 , 同时可配合外治灌肠之法 , 提高疗效 。 对具传染性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 , 应重在预防 , 控制传播 。
【作者寄语】
如仍有疑问、体会 , 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 , 如有收获 , 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 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 , 欢迎关注我@古今医案研读 , 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名家医案 , 如需了解中医基础知识可关注@梅小护科普 , 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