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针灸文化』《中医诊断学》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 , 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 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 , 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 , 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 , 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 , 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 , 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 。 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 , 联络脏腑肢节 , 沟通上下内外 , 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 , 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 故当外邪侵入人体 , 经气失常 , 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 , 如果内脏发生病变 , 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 , 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 , 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 , 出现各种异常反应 , 如麻木、酸胀、疼痛 , 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 , 或皮肤色泽改变 , 或见脱屑、结节等 。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 , 两胁下痛 , 引少腹;……肺病者 , 喘咳逆气肩背痛” 。
胁下 , 少腹、肩背 , 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 。 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 , 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 , 用经络辨证的方法 , 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 , 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 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 , 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 , 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 , 是脏腑辩证的补充 , 对临床各科 , 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一、十二经脉病证
十二经脉 , 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 。 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 , 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 。 如膀胱经受邪 , 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 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 , 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 , 故见胸满 , 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 , 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 , 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 。 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 掌握其规律和特点 , 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 , 更好地指导临床 。
(-)手太阴肺经病证
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 肺主气 , 司呼吸、连喉系 , 属于太阴经 , 多气多血 , 每日寅时周身气血仅注于肺 。
【临床表现】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盒中痛;肩背痛 , 或肩背寒 , 少气 , 洒淅寒热 , 自汗出 , 濡或臂内前廉痛 , 常中热 , 小便频数或色变等 。
【证候分析】肺者生气之源 , 其脉循胃口上膈属肺 。 肺合皮毛 , 肌表受邪 , 内传于肺 , 失其宣降 , 致胸闷胀满 , 咳喘气逆;缺盆为十二经通络 , 与肺接近 , 肺气不畅 , 故见疼痛;肺经行于时臂间 , 其经气不利 , 则肩背及濡、臂内侧前缘疼痛 , 掌中热;邪客于肌表 , 卫气郁闭 , 故是恶寒发热;腠理不固 , 则汗出;外邪入里化热 , 或肺经有热 , 则可见烦渴、咽干;肺为肾母 , 邪伤其气 , 故小便频数或色变 。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手阳是大肠经病是指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大肠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 大肠禀燥化之气 , 主津液所生的疾病 , 属手阳明经 , 每日卯时周身气血惧注人大肠 。
【临床表现】齿痛、颈肿;咽喉肿痛 , 鼻衄 , 目黄口干;肩臂前侧疼痛;拇、食指疼痛、活动障碍 。
【证候分析】手阳明大肠经的支脉 , 从缺盆上顿贯颊人齿 , 故病则齿痛、颈肿、咽喉肿痛 , 大肠经之别络达目 , 邪热炽盛 , 则目黄口干;热盛迫血妄行 , 故鼻衄;病邪阻滞经脉 , 气血不畅 , 则肩臂前例疼痛;拇、食指疼痛及活动障碍 , 均为本经经脉所及的病变 。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
足阳明胃经病证是指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胃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 脾与胃相连 , 以脏腑而言 , 均属土;以表里而言 , 脾阴而胃阳;以运化而言 , 脾主运而胃主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