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针灸文化』《中医诊断学》经络辨证( 二 )


足阳明胃经多气血 , 每日辰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胃 。
【临床表现】壮热、汗出、头痛、颈肿、咽喉肿痛、齿痛 , 或口角歪斜 , 鼻流浊涕;或鼻衄;惊惕狂躁;或消谷善饥 , 脘腹胀满;或膝腹肿痛 , 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 , 足中肢活动受限 。
【证候分析】胃经多气多血 , 受邪后易从阳化热 , 刚见里实热证 。 里热内盛则壮热;邪热迫津外出致汗出;冒火循经上炎 , 则见头痛、颈肿、咽喉肿痛、齿痛 , 口唇疮疹;若风邪侵袭 , 可见口角歪斜 , 鼻流浊涕;热盛迫血妄行 , 则鼻衄;热扰神明 , 则惊惕发狂而躁动 , 胃火炽盛 , 致消谷善饥;胃病及脾 , 中焦气阻 , 则脘腹胀满;胃经受邪 , 气机不利 , 则所循行部位如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侧 , 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 , 且活动受限 。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
足太阴脾经病证是指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脾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 脾为胃行其津液 , 为十二经脉的根本 , 属足太阴经 , 主血少气旺 , 每日已时周身气血注于脾 。
【临床表现】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 ,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 身体皆重 。
舌本痛 , 体不能动摇 , 食不下 , 烦心 , 心下急痛、溏泻、症瘕、泄、水团、黄疸 , 不能卧 , 股膝内肿厥 , 足大趾不用 。
【证候分析】脾经血少气旺 , 如果经气发生变动 , 因其脉连舌本 , 所以发生舌根强硬现象 。 脾病失运 , 所以食则呕 , 胃脘痛 , 腹胀 。 若阴盛而上走阳明 , 故气滞而为嗳气;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 , 为脾气得以输转而气通 , 所以矢气或大便后腹胀和嗳气就得以衰减或暂时消除 。 脾主肌肉 , 湿邪内困 , 故身体皆重 。 碑不健运 , 筋脉失养 , 则舌本痛 , 肢体关节不能动摇 。 足太阴的脉 , 上膈注心中 , 故为烦心 , 心下急痛 。 脾经有寒 , 则为溏泄;脾经有郁滞则为症瘕 。 脾病不能制水则为泄 , 为水闭 , 为黄疸 , 不能卧 。 足太阳脾经起于大趾 。 上膝股内前廉 , 故为肿为厥 , 为大趾不用等病 。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
手少阴心经病证 , 是指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心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 手少阴心经少血多 , 十二经之气皆感而应心 , 十二经之精皆贡而养心 , 故为生之本 , 神之居 , 血之主 , 脉之宗 。 每日午时 , 周身气血仅注于心 。
【临床表现】心胸烦闷疼痛、咽干、渴而欲饮、目黄、胁痛、挠臂内侧后缘痛厥 , 掌中热 。
【征候分析】心属火脏 , 故心经病变多见热证 。 心火内盛 , 则心胸烦闷疼痛;本经的支脉从心系上挟于咽部 , 放心火上炎 , 心阴耗损 , 则咽干 , 渴而欲饮;手少阴这脉系于目系 , 又出于胁下 , 故目黄胁痛 。 心脉又循挠臂内侧入掌中 , 故而可见挠臂内侧后缘痛和掌中发热之征 。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 是指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小肠功能失调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
小肠为受盛之官 , 化物所出 , 与心为表里 , 居太阳经 , 少气多血 。 每日未时周身气血惧注于小肠 。
【临床表现】耳聋、目黄、咽痛;肩似拔、挠似折 。 颈项肩挠肘臂外后廉痛 。
【证候分析】小肠经属阳 , 其病多热 。 小肠经支脉从缺盆循颈上颊 , 至目锐眦 , 即入耳中 , 故出现聋、目黄、咽痛;肩似拔 , 挠似折 , 乃由于手太阳之脉循挠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 , 交肩上的缘故 。 热邪侵袭小肠经脉 , 则肩、肘、臂外侧后缘等处疼痛 。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 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膀胱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
膀胱为州都之官 , 藏津液 , 居太阳经 , 少气而多血 。 每日申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膀胱 。
【临床表现】发热 , 恶风寒 , 鼻寒流涕 , 头痛 , 项背强痛;目似脱项如拔 , 腰似折 , (月国)如结 , 踹如裂;癫痫、狂证、疟疾、痔疮;腰脊、(月国)窝 , 腓肠肌、足跟和小趾等处疼痛 , 活动障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