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格快药】提高胃癌患者生存期——绵阳四〇四医院腹部外科科研团队,潜心研究攻克难题( 二 )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 , 科研团队攻坚克难 , 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
从消化道重建入手 , 帮助患者改善手术后的生存质量 , 科研团队承担了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胃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 。 “简单来说 , 就是胃切除后 , 我们想办法给患者重新做一个‘人工胃’ , 而这个‘人工胃’还必须具备正常胃的功能” 。 姜淮芜说 , 这项研究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全胃切除调节型双通道消化道重建手术》已在全省推广应用 , 截至目前 , 四〇四医院已运用这项技术开展手术400多例 , 很好地解决了手术后患者进食以及内环境紊乱问题 。
复发和转移是胃癌外科学者目前无法逾越的一道壁垒 。 胃癌外科手术之所以切除不干净 , 就是肿瘤转移造成的 。 胃的淋巴引流位置深、错综复杂、纵横交叉 , 一旦出现转移后 , 更是复杂多变 , 如何捕捉它清除它 , 成为世界的探索性难题 。
“我们于本世纪初 , 在国内较早开展前哨淋巴结研究 。 将“前哨淋巴结”的概念应用于胃癌的临床研究中 , 经过两年多探索 , 我们首先提出“二级前哨淋巴结”的概念 , 目的是想探寻AGC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中淋巴结清扫 。 于是围绕二级前哨淋巴结示踪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 。 ”姜淮芜说 , 通过这个示踪技术可以追寻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 , 对科学指导AGC个体化淋巴结清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既可防止不必要的扩大根治术 , 又可以防止漏切转移的淋巴结 , 可显著性提高3年生存率 。
不仅如此 , 科研团队还围绕如何提高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 进行一系列的基础、应用和临床研究 , 在研究中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 开展术中组织间靶向注射化疗技术、术前或术中动脉灌注化疗、近端胃切除的胃裸区淋巴结清除术等系列研究 , 减少胃癌患者术后癌组织残留 , 增加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 , 降低转移率和复发率 , 提高生存率 。
多措并举 , 推广应用科研成果
根据AGC外科手术特点 , 针对其综合治疗难点问题 , 科研团队创新提出新理论和新技术 , 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 通过个体化精准性治疗策略的制定 , 提高胃癌患者的根治率 , 降低复发和转移率 , 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节约健康卫生资源、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 从而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我们的研究结果 , 已取得患者3或5年生存率显著性提高预期效果 。 ”姜淮芜表示 , 同时不增加手术风险 , 可行性安全性均很高 , 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那么 , 如何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胃癌治疗中?
“我们通过参加国内各级学术会议交流核心技术、举办学习班专题讲解以及实地指导手术等方式 , 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 。 ” , 为了便于更好地掌握这些新技术 , 研究团队还组织编写了《胃癌外科新技术》从基本理论到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介绍 。 已故著名普通外科专家黄志强院士为该书作序 , 并在《序言》中给与了高度肯定 。 目前 , 国内多家医院、研究机构已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医疗与科研工作中 , 在安徽、江苏、河南、四川等地30多家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推广应用 。
该研究项目共发表科研论文58篇 , 出版专著1部 。 其中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5篇 , 大部分是SCI、Medline、中华系列、北大核心、科技核心等高水平专业杂志 。 完成硕士学位论文13篇 。 45篇研究论文 , 总引用频次249次 , 单篇最高引用频次为48次 。 这项成果的方法与技术正在应用于胃癌临床与科研实践 , 推动胃癌外科学的发展 。
姜淮芜常说:“培养后备人才至关重要 ,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 必须要带动团队共同发展 。 ”如今 , 他已培养出研究生23个 , 其中很大一部分已成为全国各地三级医院的技术骨干 。
小知识
如何预防胃癌?
1.保持心情舒畅愉悦 , 生活规律 , 坚持定期运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