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这种裹在叶子里的饭,香

人类善于就地取材 , 对身边的植物加以利用 , 享受它们的味道 。 用植物叶子包裹粮食或肉类进行蒸煮 , 国人从来都不缺少创意 。 比如 , 海南岛的先民就用露兜叶(也称蒌叶)或椰子叶编织成“簏”(lù) , 填入大米 , 煮熟后 , 米饭就多了一份特别的香味 。 久而久之 , 还多了一份情感和文化的味道 , 成了连接海内外琼籍乡亲感情的纽带 , 形成送“簏”祈福的习俗 。
2020年是四年一遇的新历闰年 , 也是农历闰年 。 闰月被视为多出来的岁月 。
海南不少市县的汉族习俗里 , 每逢闰月之前 , 已出嫁的女儿要做“簏”送回娘家 , 亲友间做“簏”互相问候 , 以此祝愿对方在这“多出来”的月份中平安顺利 , 添福益寿 。
海南这种裹在叶子里的饭,香文章插图
竹篮中的“簏”为马来西亚华裔宋安彩女士制作 。
“簏”指海南闽语念作“lap”的食品 , 在海南话中指“套”或“罩”的意思 , 所以有把福气或好运套住的寓意 。
海南人大多习惯将其称为“笠饭”(音译) , 富含吉祥之意;
还有的因发音相似 , 甚至用英文中的“love”来称呼它 , 这也使其多了一层浪漫的味道 。
【海南这种裹在叶子里的饭,香】送“簏”祈福的食俗不仅在海南传承 , 也被下南洋的先辈带到海外 , 在马来西亚的海南人社群至今还在延续 。
海南这种裹在叶子里的饭,香文章插图
“簏” , 以露兜叶或椰叶编织外壳 , 并装入籼米或糯米后烹煮而成 , 可以编织成各种形状的外壳——
“鸭仔簏”“笔架簏”“枕头簏”“三角簏”“手拇簏”等等 。
在琼山和定安一带 , 用露兜叶制作“簏”的情况比椰子叶要常见 , 一般用籼米填充 。
而海南东部沿海地区 , 用露兜叶或椰子叶都很普遍 , 有些乡镇用糯米填充 , 还会用椰浆提味 。
采摘回的露兜叶或椰叶 , 将叶子边上的毛刺处理掉 , 在贤惠的妇女手里 , 总能变幻出各种颇具艺术感的造型 。
无论变成何种形状 , 最后还要留出一个能装米粒的收口 。
海南这种裹在叶子里的饭,香文章插图
传统上做“簏”普遍不放馅料 , 填充的籼米只是经过蒜米、黄姜炒香并加盐调味 , 最多在翻炒时加入虾米 。
这种没有馅料的“簏” , 可在常温下保存数天不变味 。
“簏”中的米饭叫作“簏糒(bèi)” , 可像干饭一样配菜食用 , 是海南先民制作的一种应急储备食品 , 在炊煮条件有限或不便获取食物的情况下 , 以此饱腹 。
看似简单的“簏” , 配上水煮咸鸭蛋、鸡蛋或者榨菜 , 更是绝配 。
海南这种裹在叶子里的饭,香文章插图
送“簏”表达心意 , 吃“簏”也有讲究 。
民间认为 , “簏”不能直接用刀切开 , 得用双手将叶子一根根抽离 。
由于“簏”的外壳由长条的露兜叶或椰叶交结编织 , 剥“簏”壳时把一个接一个的结解开 , 叫做“解宽” , 俗语称“平安脱壳” 。
亲手解开“簏”壳 , 蕴含着解脱困境的寓意 。
过去“簏”通常是自制的 , 送“簏”的人一心一意地编织外壳 , 得“簏”者耐心地解开 , 用以回应对方的真心实意 。
海南这种裹在叶子里的饭,香文章插图
2020年农历二月 , 琼北海口江东乡村的一位村民正在处理野生蒌叶 , 然后用于做簏 。
当然 , “簏”不只是闰月才出现的应景食品 , 在有些地方喜迁新居、筑灶完工等民俗中 , “簏”也作为庆贺的礼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