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3 苡仁 车前 滑石 木通 石韦 萆薢( 五 )
另外有个主要的区别 , 就是车前子对于肝肾不足的眼科疾病可以使用 , 它能直接明目 。 而这个车前草呢 , 一般对于虚证没有用 , 这是其一 。 其二 , 车前草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 , 所以它还可以用于一些比较轻的热毒证 。 所以热比较重的 , 适合于用草 , 这是两个药用草和用种子的时候的一点细微的区别 。
文章插图
采挖滑石
滑石下面的一味药 , 滑石 。 这是一个矿物药 , 它属于这个硅酸盐类的矿物药 。 滑石在中药里面 , 它也是比较常用的一个利水通淋药 , 也是各种淋证都可以使用 , 也是没有什么个性特征 。 只要是淋证都可以 , 作用实际上是比较缓和的一个药 。
在有的书上也是说它滑能利窍 , 因为它之所以叫滑石 , 用手来触摸它的粉末的时候 , 它非常滑腻 。 这其实也是与它的物理性状相关 , 也不是真正的说明它的作用特征的 , 所以我们在书上也是没有保留 。 所以作为利水通淋药 , 我们也不管它是什么淋证 , 只要是湿热的 , 都用它 , 这是第一个功效 。
内服的第二个功效 , 清解暑热 。 滑石呢 , 它可以通过它的寒凉清泻的作用 , 它可以清泻暑热 , 或者清解暑热 。 又可以利用它的利湿作用 , 对于暑湿也能够用 。
所以暑证不但有热 , 而且常常有湿 , 两种情况下 , 滑石都可以使用 。 所以在民间 , 经常把这个滑石作为一个清解暑热 , 或者清利暑湿的一个药物 , 常用的就是一个经验方六一散 , 六份滑石 , 一份甘草 , 这个作为饮料泡或者煎煮了以后(服) , 但是作用是比较缓和 。 当然比起其他的清暑热的药作用并不强 , 往往用于一些轻证 。
另外 , 这个滑石粉外用 , 像煅石膏一样 , 它也能够收湿敛疮 , 对一些湿疹湿疮减少分泌物 , 而且促进它的愈合 。 我们现在知道比如说商店里面卖的那种痱子粉或者婴儿粉 , 婴儿用来爽身的 , 里面那个主要的成分就是滑石粉 。 其实它也是与收湿有关的 , 比如汗比较多了 , 比如说腋下 , 或者颈项下面有的糜烂、发痒、发红 , 其实就是用它来收湿敛疮的 。
这个滑石呢 , 因为它是一个粉末状的矿物药 , 所以一般也要包煎 。 那么包煎呢 , 就是使煎液比较清彻 , 不容易混汤 , 便于服用 。 这是一个原因 。
另外一个原因呢 , 大量的滑石的颗粒吞服到胃肠里面去了 , 时间短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 现在发现反复的长期的滑石的颗粒进入了 , 它可能使胃肠的一些局部比如说产生肉芽肿这样的一些病理改变 , 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 。
因为肠道或者胃粘膜上的一些息肉 , 或者这种肉芽肿 , 有相当一部分不注意的时候是可以恶变的 , 所以不主张长期的大量的使这个滑石的颗粒直接进入体内 。 包煎以后进入体内的这种细小的颗粒就明显的减少 , 所以它也是包煎的另外一个理由 。
木通下面第三个药 , 大家把这个关字删掉 , 就是木通 。 因为这原来也是根据《药典》 , 《药典》把关木通作为一个正名 , 作为正品 , 我们这里就跟《药典》 , 现在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已经通知了 , 这个关木通最好不要使用 。
其实关木通下面的一些内容本身原来就按照木通(写)的 , 因为我们前面也说过 , 最早的木通从汉代开始 , 就是木通科的白木通 。 从清代开始 , 开始使用毛茛科的川木通 。 后来又用关木通 , 关木通开始用的历史不久 , 我查了一下 , 最早收载关木通的是东北的《通化县志》 , 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 。 这个《通化县志》收载了以后 , 也不常用 。 实际上就是最近在十多年来 , 因为新药的开发导致了对白木通和川木通的轻视而重视关木通 。
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关木通里面含这个马兜玲酸 , 要求作质量标准的时候它容易作定性的(鉴别) , 其他两种木通呢 , 现在没有可靠的方法 , 既要求作 , 那么就选一个好作的品种 。 这样子慢慢的像古方什么八正散、导赤散 , 自古以来那时候还没有关木通这个药 , 现在这些方为主研制的一些新药中成药 , 里面都普遍使用关木通 , 没有用过去的白木通 , 也没有使用川木通 。
推荐阅读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22 细辛 苍耳 辛夷 藁本 薄荷 牛蒡子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6 小茴香 丁香 良姜 花椒 荜茇 橘皮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20 发散风寒药:桂枝 紫苏 生姜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8 薤白 柿蒂 山楂 神曲 麦芽 谷芽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7 枳实 木香 沉香 乌药 香附 佛手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5 温里药: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2 利水渗湿药 茯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40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38 独活 威灵仙 川乌 蕲蛇 乌梢 木瓜
-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 34 攻下药:大黄(二)、芒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