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嘉:汽车未来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变成信息和内容终端,是值得被质疑的( 五 )


商家使用个人信息的原则是 , 第一次使用淘宝或腾讯等平台时 , 都会有一个人隐私信息使用说明 , 你只要点同意 , 就同意平台可以收集你的数据 。
这是一个契约 , 等于作为我免费使用平台的对价条件 , 同意平台使用我的信息 。 当然平台对于信息的使用是有限制条件的 , 比如 , 不能把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卖给别人等 。
现在对社交媒体是公域还是私域存在争议 。 清楚的领域是 , 比如微博是典型的公域 , 个人点对点的微信是私域 。 现在比较模糊的是微信群 。 比如家庭群 , 很明显是私域 。 一般的朋友群算公域还是私域?
对于普通的微信群属性的界定有两种办法 。 一种是每个群有一个群主 , 他设立了这个群 , 有权力邀请和踢出任何人 , 这也就意味着这个群实际上是属于这个群主的 , 这个群的属性应该由群主决定 。 比如群主说了这个群是公域 , 就意味着群里的发言可以被随便转发 , 这样群员在发言时会考虑这个因素 , 或者可以退群 。
另一种 , 如果群主自己不认定群属性 , 可以让群成员来投票决定这个微信群属于公域还是私域 。 这个原则仍然是这个群的所有者来界定群的属性 。
现在中国比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个人信息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 政府能不能随便使用个人信息 。 我认为这个问题上 , 和商家使用个人信息的原则一样 , 政府也不能随便使用个人信息 。 政府部门之间要有防火墙 , 不可以跨界 , 也不可以滥用公民的信息 。
这些问题并不难解决 , 关键是要树立谁是信息的拥有者的最基本的概念 , 也即是个人信息是个人的一部分 , 具有财产及其它属性 , 其它问题都是技术细节问题 , 都可以讨论 , 可以解决 。
经济观察报:从中国市场的实际环境出发 , 个人隐私的保护可能存在一些很现实的问题 。 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 , 个人信息保护可以怎样实现?
王维嘉:个人隐私、个人财产权的保护 , 我认为没有救世主 , 只能靠自己 。 因为所有国家包括美国老百姓的权利 , 也是几百年的过程中一点点争取出来的 。
中国个人隐私之所以保护比较弱 , 一个原因是传统、历史和文化 , 另一个原因是当个人本身不在乎 , 别人就会更不在乎 。 比如 , 老一代的人中 , 甚至可能并不知道隐私是什么 。
现在随着年轻人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 , 他们非常注重隐私 。 随着个人对自身隐私权的重视 , 国家就会开始重视 。 国家的存在是为老百姓谋福利 , 如果老百姓都说要保护隐私 , 国家就会保护隐私 , 所以就看大家隐私意识的觉醒和对隐私要求的强烈程度 。
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以来 , 消费者权益的维护进步了非常多 , 现在消费者强势很多 。 就是因为消费者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 , 通过一个个案例、一个个诉讼、一个个新闻报道、一个个热点事件 , 逐渐发展到今天 。
我坚信 , 如果中国越来越富裕 , 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 隐私权的保护一定会越来越好 。 除非国家一下子变得很穷 , 大家都吃不饱 , 那也就不在乎隐私权了 。 我相信隐私权一定会像消费者权益一样 , 在10年到20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完善 。
关于防疫过程中的个人信息保护 , 比如之前上海浦东密切接触者个人信息的泄露和这次成都的小姑娘个人信息的泄露等 , 有观点认为 , 为了大众的利益 , 这些人的隐私是可以牺牲的 。
这种观点是非常荒谬的 , 这就像如果大众觉得把马云的财产分了对大家有好处就可以分一样荒谬 。 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 , 有些个人权力 , 比如生命权、财产权 , 之所以是神圣的 , 因为它们是绝对性的 。
不能为了大家的利益 , 就分马云的财产 , 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可以的 。 在中国的权利观念中 , 没有绝对性的观念 。 所以一定要树立起这种个人隐私 , 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向大众公布的意识 。
人与科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