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王治平居士《楞严经白话注解》(43):佛问大众入道圆通,五根方便入三摩地( 三 )


【注四】观察尝味之知,来自何处?不从根生,即不在体,不从尘生,即不在物。
【注五】如前文卷四末所说:“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此处“我得灭心”即是弃生灭心。“入三摩地”即是守真常。“观味之知,非体作物”即是常光现前。所以根尘识心,应时销落。因此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因为世间诸漏,无不产生于根尘识心故。
【正文】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译文】内脱离了身心,(因为不在体)。外遗失了世界,(因为不为尘所缚)。远离了三有〈注一〉(因为应念超出世间诸漏),如鸟出笼,(因为永脱轮回)。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注二〉,成了阿罗汉,如来亲自印证了,证了无学道。
【注一】解释见前。
【注二】前文所说“想象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即是此处说的离垢销尘。前文说的“则汝法眼,应时清明,”即是此处说的法眼清净。乘此法眼清净,进断见思二惑,所以成就阿罗汉道。
【正文】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译文】现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灭味尘,返观知性,是为第一。
【正文】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毕陵伽婆蹉〈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注】毕陵伽婆蹉意为余习,因过去五百世为婆罗门,因此骄慢心很重。虽然今生已证阿罗汉果,过去生中的余习仍在。如每过恒河,即呼河神道:“小婢断流!”河神虽然听他的话,断了流,可是心里怀恨,来向佛诉说,佛命令他向河神陪罪,他于是合掌对河神道:“小婢莫生气!”大家听了都笑起来。佛说:“并不是他有意对河神不客气,这不过是他过去生中仍然存在的余习。”
【正文】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
【译文】我初发心,从佛出家入道,屡次听如来讲说世间一切不可乐的事情〈注一〉。当我在城中乞食时,心里思维佛教我的法门,没有注意被路上的毒刺伤了足,遍身都感到疼痛。我想到我因为有知觉,所以感到如此的深痛,虽然知觉能觉到痛,然而能觉的清净心中,并没有能觉的知和所觉的痛,我又思维道:难道我一个身体,竟有两个知觉吗!澄心观察不久,忽然感到身体和心念都一齐空了〈注二〉。
【注一】初发心从佛入道是入的小乘道。小乘四谛是以苦谛为初门,如来说世间不可乐事即是苦谛。
【注二】正如前文所说:“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正文】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译文】三七日中,一切诸漏〈注一〉虚尽〈注二〉,成为阿罗汉,得如来亲自印证授记,证明登了无学道〈注三〉。现在佛问圆通,如我自己所证,悟得纯觉未久,便能遗身,是为第一。
【注一】释见前。
【注二】既断现行,所以为虚,因为无发业用故。复断种子,所以为尽,此时见惑思惑都尽,所以证得四果,为阿罗汉。
【注三】如来亲为印证,登了无学道,即是小果已经圆满,当更进求大乘。
【正文】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译文】须菩提〈注一〉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从无量劫来,心得到无碍〈注二〉,自己记忆,受生和舍身的次数,多如恒河沙。初在母亲胎中,就知道空寂〈注三〉。就这样以至于十方世界,都成虚空〈注四〉。同样也令众生,证得空性〈注五〉。
【注一】须菩提意为善业,禀性慈善,能护持初发心人,心不起碍,在佛弟子中称为无诤第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