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非遗传承人眼里的沈阳“新十景”⑦|炭精画、小面人!满满的工业记忆!

非遗传承人从全新的角度
发现沈阳新十景不同往日的美
今天跟沈小布一起去看看
中国工业博物馆

 满满的|非遗传承人眼里的沈阳“新十景”⑦|炭精画、小面人!满满的工业记忆!
文章插图
走进位于铁西区卫工北街与北一西路交汇处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可以感受到一段别样的历史风情,这里陈列的文物堪称“最沈阳”。

 满满的|非遗传承人眼里的沈阳“新十景”⑦|炭精画、小面人!满满的工业记忆!
文章插图
2007年,沈阳铸造厂随着铁西老工业企业“东搬西建”,原一车间被保留下来,铁西区政府在2008年把它建成了铸造博物馆,后经改扩建正式以“中国工业博物馆”的身份迎接八方来客。

 满满的|非遗传承人眼里的沈阳“新十景”⑦|炭精画、小面人!满满的工业记忆!
文章插图
对于每一位沈阳人来说,中国工业博物馆代表着一段不能忘却的铁西工业记忆,更成为沈阳工业文明永不消逝的证明。曾经的这里,诞生了数百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第一台车削普通机床、第一台50万伏超高压变压器、第一台125万吨挤压机……而如今,这些老物件成为了工业藏品,见证、重现、诉说着历史。

 满满的|非遗传承人眼里的沈阳“新十景”⑦|炭精画、小面人!满满的工业记忆!
文章插图
在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炭精绘画技艺”传承人蒋永华笔下,铁西工业文化记录着他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与记忆,他创作的《铁西印象》《沈重的回忆》《上班路上的春夏秋冬》等作品均取材自真实的工厂生活经历。

 满满的|非遗传承人眼里的沈阳“新十景”⑦|炭精画、小面人!满满的工业记忆!
文章插图
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氏面人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于启全创作的3D大型面塑作品《国徽》,则用非遗技艺展示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制造过程,重现那个火红年代。
炭精画重现铁西工厂上班路
铁西区曾一度是国内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工业聚集区,上万人的大厂一座挨一座,每天从厂区潮水般涌出的人流,让附近居民和近郊农民羡慕不已。这些工厂承载着那个年代无数沈阳人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与那个年代相关的记忆仍深植在人们的脑海。

 满满的|非遗传承人眼里的沈阳“新十景”⑦|炭精画、小面人!满满的工业记忆!
文章插图
▲蒋永华在自己家中直播炭精画绘画技巧
1978年,蒋永华从盘锦下乡回城,分配到沈阳高压开关厂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我刚上班的时候,铁西有太多响当当的企业,像沈阳机床一厂、机床三厂、锅炉总厂、变压器厂、冶炼厂、重型机器厂、有色冶金总厂、汽车齿轮厂等等。早晨上班,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涌向工厂大门,那场面太壮观了。”

 满满的|非遗传承人眼里的沈阳“新十景”⑦|炭精画、小面人!满满的工业记忆!
文章插图
蒋永华透露,他创作的《上班路上的春夏秋冬》描绘的就是当时的场景,“构思的时候,我想到用环环相扣的圆圈代表自行车轮,骑车的人身着四个季节的服装,无论是轻薄的短袖,还是厚重的棉服,身姿都分外挺拔。要知道,那时候谁能进入全国闻名的龙头企业上班,就等于抱上了‘金饭碗’,社会地位高,工资标准高,连粮票定量都高,找对象都比别人有更多优势。”

 满满的|非遗传承人眼里的沈阳“新十景”⑦|炭精画、小面人!满满的工业记忆!
文章插图
▲《铁西印象》炭精画作品展示。李浩摄
2002年,国企改革,蒋永华和许多铁西工人一样,下岗了。离开了工作20多年的厂子,他的心情跌到谷底,“从工厂回家的一路,我反复思量,能干点啥呢?除了画画,好像没有其他出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