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王治平居士《楞严经白话注解》(43):佛问大众入道圆通,五根方便入三摩地( 二 )


【译文】周利盘特迦〈注一〉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缺少诵持〈注二〉的能力,无有多闻的性能,最初遇到佛的时候,忆念持诵如来的一句伽陀〈注三〉,在一百天中,记了前面就忘了后面,记了后面就忘了前面。佛怜悯我太愚,教我安居静室中,调理出入息〈注四〉。
【注一】周利,法华经上说是周陀,这是兄的名字,意为路边。盘特迦,法华经上说是莎伽陀,意为小。周陀莎伽陀意为路边小,这是弟弟的名字,因为他们的母亲,随着丈夫到了外国,两度将要生产时回家,在路边生下孩子,哥哥名叫道生,弟弟名上加一个小以作区别。
【注二】即是记忆力。
【注三】伽陀的含义有多种,此处应译为偈。佛为了怜悯盘特,教他一个偈语:“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修持得度世!。”又法句经中说:“盘特出家,禀性暗塞,佛令五百罗汉日日教之,三年不得一偈。”又譬喻经上说:“盘特于迦叶佛时作三藏沙门,有五弟子,三藏吝惜经义,不肯训导。从昔至今,诸根暗钝。”
【注四】调息就是调整鼻息,鼻息有四种:有声为风,结滞为气,出入不尽为喘,出入都尽为息。调息即兼带数息,按天台止观:离了风气喘三种呼吸,专数幽绵自在的息,从一数到十,或从一数到百,然后逆数至一。这样数息,可以收摄妄想,使心不散乱。
【正文】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译文】我当时观息,微细穷尽,精心研究,来从何来?去何所至?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诸行剎那无体,唯在一念〈注一〉,心里豁然贯通〈注二〉,得到大无碍〈注三〉,至于漏尽,成了阿罗汉〈注四〉。住佛的座下,佛印证我,成为无学〈注五〉。
【注一】一念本不实,唯是一心。
【注二】此时全息即是全性,所以心中豁然贯通。
【注三】既已豁然贯通,根身器界,自然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所以得大无碍,此时悟证已齐于佛境界。
【注四】理上虽然悟齐佛地,然而事上还需次第断惑,才能诸漏永尽。成阿罗汉。
【注五】因为仅证小果,还须依佛,希求上进。所以住佛座下,成阿罗汉。
【正文】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译文】佛问圆通,如我亲身所证,反息〈注一〉循空〈注二〉,是为第一。
【注一】反观息相。
【注二】循顺空理,嗅性本圆,香尘元空。因为出息吐故,入息纳新,以致嗅性局限于香尘,香尘参杂于嗅性。现在既然反息循空,那么出息不涉于众缘,入息不住于“阴”(五阴)“界”(十八界)。前后互相遗弃,所以为第一。
【正文】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憍梵钵提〈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注】憍梵钵提,意为牛呵,就是食后口里仍然嚼咬不休,犹如牛的反刍,这有两种说法:一种如后文自叙为过去生中,轻弄沙门所得的果报。一种意为牛迹,因为过去生中作比丘时,偷摘别人田里的稻子,以后五百岁变牛来偿债,现在虽然己证到“无学”位,过去作牛的余迹仍然存在。
【正文】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译文】我有口业,于过去劫中,轻蔑侮弄沙门〈注一〉,所以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教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注二〉,我得灭心入地〈注三〉。观察味觉的知,既不在体,也不在物〈注四〉,应念即超出世间诸漏〈注五〉。
【注一】因为过去劫中,看见老僧,没有牙齿,吃食物时,笑他犹如牛在反刍,感得的果报,世世生生,口里生着牛舌,常如牛呞。
【注二】忘掉一切尘味,反观舌根,一味清净,即是本元心地,依此修习,成就三昧。
【注三】灭心即是灭除缘味之心,反观舌根工夫,于绵密中,精研尝性,而入三摩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