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玛格丽特比萨,意大利穷人食物的逆袭



吃货|玛格丽特比萨,意大利穷人食物的逆袭
本文插图

在比萨面皮上铺好番茄、奶酪和罗勒叶 , 烤熟后以番茄酱汁调味食用 , 即是起源于18 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玛格丽特比萨」(Pizza Margarita) , 也是第一代现代比萨 。
比萨(pizza)一词最早流行于公元 10 世纪末期的加塔港(Gaeta) , 该港口位于罗马和那不勒斯之间 。 有人猜测其与希腊语「pitta」有关 , 意思是「有馅料的面包」 , 也有人猜测与普罗旺斯的「pissaladiere」有关 , 是指一种以凤尾鱼、洋葱、橄榄为馅料的烤面饼 。

吃货|玛格丽特比萨,意大利穷人食物的逆袭
本文插图

△ 普罗旺斯 pissaladiere
起初比萨这种食物在意大利并不受重视 , 甚至被视为只有不讲究饮食的人才会喜欢的简单食物 。 不过 , 喜爱快餐的美国人很快改变了意大利人对比萨的态度 。 美式比萨一度风靡全球 , 跻身全球快餐美食行列 。
艳羡的意大利那不勒斯人也按捺不住 , 开始成立许多民间协会、工会 , 重视起这种在当地传承了几百年的特色美食 。
【吃货|玛格丽特比萨,意大利穷人食物的逆袭】
吃货|玛格丽特比萨,意大利穷人食物的逆袭
本文插图

究竟谁发明了比萨饼?
目前 , 关于比萨的起源 ,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由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的街头小吃发展而来 。 虽然这一说法伴随着「那不勒斯比萨」(Pizza Napoletana)在 2009 年被认定为欧盟传统特色保护菜肴而得到普遍认同 , 但仍有人认为 , 比萨的雏形诞生于 6000 年前埃及人发现酵母并用其发酵生面团时 。
在古罗马时代 , 罗马人常吃一种叫「pinsa」的椭圆形烤饼 , 除了形状上的差异之外 , 其他部分和比萨无甚差别 。 在那个还没有出现盘子的时代 , 饼皮又薄又脆的「pinsa」本来是被当成盘子使用的 。 后来人们开始在其上放不同的食材 , 连同饼皮一起吃 。 所以如今罗马地区发展出来的不同比萨种类中 , 也以罗马式比萨与「pinsa」的关联最为密切 。

吃货|玛格丽特比萨,意大利穷人食物的逆袭
本文插图

△ 「pinsa」
古希腊也有一款圆饼面包 , 希腊语的发音是「pita」(皮塔) , 意为「圆形」 。 扁而薄的皮塔饼原本也是古希腊人餐桌上的一种盘子 , 渐渐有人干脆拿它来包卷食物做成卷饼食用 , 还有人在薄饼的肚子上开个洞做成「口袋饼」 。

吃货|玛格丽特比萨,意大利穷人食物的逆袭
本文插图

△ 「pita」
由于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西西里岛和中东地区都曾经沦为希腊的领地 , 饮食习惯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 , 对于「pizza」这个名称 , 包括权威美食百科全书《牛津食品指南》在内的著作都认为其源于古希腊单词「πικτ?」 , 意思是「发酵面点」 。
从街头的穷人食物到坚守的正宗传统
在那不勒斯 ,比萨最初只是一种在街头贩卖的穷人食物 ,直到1830 年第一家比萨餐厅「PizzeriaPort’Alba」在意大利开业 , 比萨才被从路边摊「请」进正统的餐厅 。

吃货|玛格丽特比萨,意大利穷人食物的逆袭
本文插图

在1889 年之前 , 传统那不勒斯比萨上并不放任何奶酪 , 使用的材料只有番茄糊和一些便宜的蔬菜、肉类、香料等 , 经高温烘烤之后就可以下肚 。
1889 年6 月11 日 , 布兰迪(Brandi)比萨餐厅的主厨拉费勒?埃斯波西托(Raffaele Esposito)受到意大利国旗配色「绿白红」的启发 , 为当时意大利的新王后玛格丽特特制了一款由罗勒、马苏里拉(Mozzarella)奶酪和番茄糊作为馅料的比萨 。 由于深受新皇后的喜爱 , 最后干脆就以玛格丽特王后的名字为其命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