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爱唠叨|为什么现代人寒湿重?湿气还有表里之分?看完这篇就明白了( 二 )


湿邪分表里 , 这么做对了
表湿的症状:四肢酸软、手足自温 。
四肢酸软 , 比较容易理解 。 手足自温 , 它主要是来自《伤寒论》第187条“伤寒脉浮而缓 , 手足自温者 , 是为系在太阴 。 太阴者 , 身当发黄 。 若小便自利者 , 不能发黄 。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 , 为阳明病也 。 ”
手足自温的意思是什么?
临症时如何用?
跟相近的积食引起的手心热又怎么鉴别?
手足自温和手心热的区别为 , 手心热是手心的温度比手背热 , 而手足自温的是手心手背都热 , 而且比你的躯体的温度还高 。
表湿存在还有其他辅助判断的症状 。
口不渴 , 小便不利 , 口淡 , 晨起手指微僵 , 面色发黄 , 会腰痛 。 发热的时候 , 可见身热不扬等等 。 能清楚的判断表湿存在之后 , 解决问题就简单 , 先捏脊再艾灸身柱穴 。
如果是小朋友发烧的话 , 我会建议先揉腹 , 然后再去捏脊 , 再灸身柱穴 。 这个方法非常简单 , 而且它后面起效的机理和操作的细节值得研究 。 首先 , 人体在上焦的穴位都有解表的作用 , 而且穴位不同 , 解表的侧重点也不同 , 像大椎穴 , 是六条阳经交汇的地方 , 可以通阳解表 。 遇上表寒症 , 艾灸大椎起效就很快 。
印堂穴是我们董氏奇穴的镇静三穴的位置 , 很靠近足阳明胃经 。 因此在这个地方艾灸解阳明之表湿效果就很好 , 祛除表湿 , 可以灸大椎穴和镇静穴 , 再选用身柱穴 。 身柱穴靠近肺腧穴 , 宣肺的效果非常好 。
清代医学名家吴鞠通讲过“盖肺主一身之气 , 气化则湿亦化也” , 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宣肺来除湿 。 除在上在表的湿 , 补充一下 , 我们针灸重子、重仙、土水穴治疗肺的同时 , 也可以祛表湿 , 因为它遵循了宣肺除表湿的原则 。
小兵爱唠叨|为什么现代人寒湿重?湿气还有表里之分?看完这篇就明白了
文章图片
为什么还要先捏脊?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湿邪比较重的人 , 艾灸时很容易没被灸的感觉 。 同时灸火会因为被灸者从皮肤排出来的湿气影响而烧得很慢 , 我们甚至遇到过湿气太大而把灸火灸灭 , 可见被灸患者体内湿气非常严重 。 有一些湿气重的人艾灸的时候 , 患者会感到很难受 , 感觉像是被打了一样 。 这时你给他捏脊捏出一点汗 , 就好比憋闷的房间里边突然打开了窗户 , 然后你再去艾灸 , 它就不容易出现很难受的情况 , 等于说先捏脊可以减轻被灸者艾灸时的不适症 , 也能加快恢复健康 。
捏脊的方法
捏脊的方法有很多 , 每个推拿按摩的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 , 这里我介绍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 。 首先方向是从下往上捏的 , 从尾骶骨捏到大椎穴 , 成人小孩都可以捏 。 前面三次 , 我们只捏不提 , 第四次开始 , 当我们捏到身柱穴时 , 我们就开始轻轻的往上提拉几次 , 一直提拉到大椎穴 。 力道有多重 , 被捏的人能感觉到微微出汗就可以 , 别出大汗 , 因为出大汗表湿反而不易祛除 。 我们遇到表湿最重的患者 , 捏一次脊柱 , 连着两旁的膀胱经都会出汗 。 这个时候把出汗的皮肤用干毛巾擦干 , 接着再捏 , 大概捏个七八次即可 。 至于湿夹热夹寒处理方法同上 , 先祛湿 。 可以先捏脊 , 再灸身柱穴 。
除了表湿还有里湿 。
里湿的症状表现为腹泻 , 腹胀 , 没有胃口 , 多数人手足不自温 , 甚至手足发凉 。 里湿多可以灸中脘穴和肚脐 。
我们董氏奇穴也有一组穴位 , 对祛里湿的效果非常好 。 驷花上穴加上大陵穴 , 天皇穴 。 驷花上穴 , 在膝盖髌骨外膝眼 , 外膝眼称为犊鼻穴 。 犊鼻穴下三寸 , 是十四经的足三里穴 , 向内旁开八分 , 沿着胫骨旁边缘贴骨进针 , 这个位置是董氏奇穴驷花上穴的位置 。 足三里是艾灸的养生大穴 , 驷花上穴又靠近足三里 , 可以灸 , 效果非常显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