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猴哥■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 二 )


目前 , 社会上一些打杨式太极拳的人 , 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放松 。 观其走架 , 摇头晃脑 , 手舞足蹈 。 掌是兰花掌 , 腰是麻花腰 。 耸肩抬肘 , 神气活现 。 自以为松柔 , 不知此为谬误也 。 建议我们的拳师们认真按照杨式太极的动作要领教授学生 , 并严格教练 , 严格要求 , 切勿误人子弟 。 更不能把杨式太极拳打得面目全非 。
(二)关于沉
沉 ,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 原义为往下落 , 使降落 , 向下放 。 相关词有沉着 , 沉静、沉稳 , 沉重等 。 或引申为下垂、降落 , 如意沉、气沉等 。
杨式太极拳的沉 , 与松一样 , 也有心意的沉和身势的沉 。 澄甫宗师在解释《十三势行功心解》时说:“练拳姿势要沉舒 , 心意要贵静 , 心不静不能沉着 , 不能沉着则气不收入骨矣……”又曰:“腹虽注意犹松静舒 , 不要鼓劲 。 气敛入骨 , 骨肉沉重矣 。 外如棉花 , 内似钢条 , 犹如柳花裹铁之理 。 ”在这里 , 宗师言简意赅 , 仅寥寥数语就把心意的沉着和练拳姿势沉舒的意义和原理阐述得明明白白 , 清清楚楚 。 且比喻十分贴切 。
但是 , 在练拳中心意和姿势又如何沉呢?这确是一件不易弄懂和很难做到的事 。 不少人练拳多年 , 尚不知沉为何物 。 一些人练拳时故作
“沉”状 , 实际上是用气用力去鼓劲硬沉 。 结果适得其反 , 把腰身四肢练僵了 , 殊为可惜 。
笔者十分欣赏李雅轩老师对沉的论述:“练功时是沉气 , 但不可勉强去沉 。 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间顺其自然行之 , 虚而若实 , 实而若虚 , 有而若无 。 ”(《李雅轩先生太极精论》 , 见陈龙骧、李敏弟《杨氏太极拳法精解》)李雅轩先生在这里所说的“真元之意” , 即是心意 。 心意能沉 , 气当“顺其自然行之” 。 这样 , 就会“有神气之充实 , 有气派之庄严” 。 当然 , 心意的沉 , 于外表是不易看出的 。 必须靠体悟 , 靠神会 。 “心意要贵静” , “悉心静气 , 默记揣摩” , “使气沉于丹田”(澄甫宗师语) 。
至于身势的沉 , 应按照澄甫宗师《太极拳之练习谈》和《太极拳说十要》的要求去做 。 即在悉心静意 , 气沉丹田 , 用意不用力的引导下 , 全身松融 , 虚实分明;含胸拔背 , 松肩曲肘;四肢腰腿不起强劲 。 这样 , 身势自沉 , 就会产生两足有力 , 下盘稳固 , 臂膊如棉裹铁 , 分量极沉的效果 。 关于沉 , 李雅轩老师曾作过两个既通俗易懂又非常有趣的比喻 。 他说:“……练架子时 , 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扛河之中 , 是又有动荡之形势 , 又是非常的沉稳 。 起 , 不离水的托力 , 下沉 , 不能触到河底 , 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 。 也就是说 , 人练拳的身体 , 是在脚腿上之动弹力托着的 , 又不能浮起 , 又不能生到硬根上 。 ”他还说:“在练拳时 , 身体如火车的车厢 , 脚腿如火车厢下之大盘丝簧 , 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 , 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 , 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这两个比喻恰当极了 , 绝妙极了 。 用载重之行舟和火车之车厢喻太极拳之行功走架 , 既贴切 , 又形象 。 易于理解 , 易于明白 , 使人不难领悟沉的真正要义和含意 。 那些“踏雪无痕” , 在水面上“行走如飞”的所谓神功 , 只是小说家的夸张和民间传说而已 , 并非是真正现实的、实实在在的太极功夫 。
(三)关于松与沉
古典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 , 务令沉着 , 乃能收敛入骨……”又曰:“发劲须沉着松净 , 专主一方” , 松和沉既是太极拳中的两个重要要素 , 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故有松沉之说 。 虽然二者含意不同 , 但其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也就是说 , 松 , 是在沉实的基础上放松;沉 , 是在松融的前提下沉实 。 没有沉的松不是真松 , 是飘浮;反之 , 没有松的沉不是真沉 , 是僵滞 。 所以说 , 松沉相因 , 松沉互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