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科学▲浙大科学家用普通红细胞批量生产“万能血液”,让“熊猫血”不再罕见( 二 )


“穿衣”之后:变与不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化学和医学联合研究团队设计的新版“外套”:
环球科学▲浙大科学家用普通红细胞批量生产“万能血液”,让“熊猫血”不再罕见
文章图片
研究者让一种类似于磷脂(细胞膜骨架分子)的分子在细胞膜上锚定组装 , 然后催化水凝胶单体发生交联 , 在RhD抗原的表面形成一层纳米级的三维水凝胶支架 。 在这里 , 科学家创造性的使用了一种空间控制聚合反应的新途径 。 “这个支架大概就200纳米厚 , 它镶嵌在红细胞膜上 , 遮蔽了目标抗体 , 同时不影响细胞的柔韧性 , ”王本说 , “红细胞只有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 , 即变形能力的前提下 , 才能在血管中自由穿梭 。 ”
【环球科学▲浙大科学家用普通红细胞批量生产“万能血液”,让“熊猫血”不再罕见】临床上 , RhD阴性受血者在第一次接受RhD阳性血时是安全的 , 但是第一次受血后在体内会随之产生RhD抗体 , 在第二次接受RhD阳性血输注的时候就会发生溶血反应 , 造成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 。 为了验证“外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 研究团队设计了进一步的动物实验:
第一项实验是小鼠的三次异体输血实验 , 实验结果显示:三次输血 , 工程改造的红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存留时间、半衰期和未做处理的小鼠红细胞相当 。 “这一实验说明 , 工程改造的红细胞在体内的活力非常不错 。 ”论文第一作者 , 博士生赵玥绮说 。
第二项实验是检验RhD抗原遮蔽效果 。 研究人员分别用人RhD阳性红细胞、改造过的人阳性红细胞输入新西兰大白兔体内 , 发现前者会让兔体内会产生针对RhD抗原的抗体 , 但是穿着“外套”的人RhD阳性红细胞输注不会让兔体内产生RhD抗体 。 “我们在输血后4周内没有看到抗体产生 , 可以认为遮蔽效果还在 。 ”赵玥绮说 , 随后 , 红细胞会在脾脏被代谢清除掉 。
“和我们2014年的工作相比 , 这个方法对细胞的改造更好地保持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变形能力 , 在保证红细胞膜结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持红细胞的生物功能 。 这也是这项研技术最大的挑战所在 。 ”唐睿康教授说 。
三个应用场景
在临床上 , 同型输血这一策略诞生已经100多年 , 由于血型抗原的限制 , 它仍是首选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 能否开发出安全可靠的血型转换方法 , 适用应急输血以及缓解用血需求 , 是一项古老而艰巨的挑战 , 全世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实验室或许不到10家 。
2019年 , 《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曾有一项研究提出用RhD基因敲除手段构建RhD阴性人红细胞 , 初步在细胞实验上证实了将RhD阳性红细胞转变为阴性的可能性 , 不过未见到体内实验的验证 。 同年 , 《自然-微生物学》(NatureMicrobiology)杂志发表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 , 他们用两种肠道细菌产出的酶 , 通过酶切的方法将A型血转变成O型血 。 王本说 , 这是在血型转换方面做出的一个可喜的工作 , 但是 , “酶切这一方法或许不适合RhD阳性到阴性的转换 , 因为是RhD抗原镶嵌在红细胞膜内部 , 是一个跨膜蛋白 , 如果用酶切的方式切割的话 , 红细胞膜也会跟着遭到破坏 。 ”王本说 。
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输血科的医师廖昭平 , 是这项研究的成员之一 。 他对细胞修饰技术用于制造“万能血”的应用前景抱有很大信心 , 他认为 , 这一技术至少存在三种应用前景:第一是缓解临床“熊猫血”供需矛盾;第二种情况是 , 临床上进行异体同型输血时 , 存在受血者和献血员血液不匹配的情况 , 这一细胞修饰术有望在短时间内制造更为匹配的血液;第三种情况是 , 国家和地方血库的库存有时会出现某种血型特别短缺的情况 , “这时也可考虑把富余的血型转换成短缺的血型 , 供应临床 。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鸿鹄教授认为 , 该项研究在临床前基础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重大进展 , 但到临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需要进一步在灵长类动物中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 最后才能在人体进行临床试验 , 若获得成功无疑将造福“熊猫血”病人 , 具有重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