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孙云晓:回归生活教育是化解“成绩焦虑”的长线思维( 三 )


所以 , 不能把孩子未来的发展单纯理解为由技术来驱动的发展 , 人的发展远比技术的发展更复杂 。 技术确实能加速知识获得 , 使孩子们更快、更便捷地接触各类知识 , 但对于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成长过程而言 , 绝对不能忽视的是个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育 。
我在今年“六一”举办的中国儿童发展论坛上也谈过 , “父母爱孩子应为之计深远” , 这是我50年前学过的语文课文《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一句话 。 父母为孩子深远谋划 , 就不能只着眼于一城一池、一次作业分数、一次考试成绩 。 父母要规划孩子们在更久远的未来的综合能力 。 疫情带给所有学生的变化和考验是一样的 , 在这段特别的人生经历里 , 父母不妨借此机会 , 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更强大的适应能力 。
文汇网|孙云晓:回归生活教育是化解“成绩焦虑”的长线思维
文章图片
如何让家庭教育回到生活能力的培养?
家庭教育要回归美好生活
■家庭教育要回归美好生活 , 而不只是围着成绩和分数转 。 我们的社会、舆论环境 , 一定要充分引导 , 让家庭教育回到生活教育中去 。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 并不都是竞争和比较 , 生活教育能够淡化知识获取过程中的诸多难以避免的压力和焦虑
文汇报:人会感到焦虑 , 往往是因为处于当下的、具体的情形中 。 我们常说 , 放长一臂距离 , 隔一段时间回头看 , 也许事情没那么大 , 远不值得如此烦恼和焦虑 。 在这个维度上 , 您认为孩子成长中应该重视怎样的引导?或者说 ,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有怎样的关爱少年儿童成长的“长线思维”?
孙云晓:教育中的长线思维 , 有一点是最重要的 , 即父母一定要明白 , 家庭教育要回归美好生活 , 而不只是围着成绩和分数转 。 教育两个字拆开来 , 学校主要负责“教” , 是知识的传授;家庭主要承担“育” , 是生活的滋养 , 是品德、习性和生活能力的养成 。 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是生活教育 , 远离正常生活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扭曲的、失败的教育 。
我们的社会、舆论环境 , 一定要充分引导 , 让家庭教育回到生活教育中去 。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 并不都是竞争和比较 , 生活教育能够淡化知识获取过程中的诸多难以避免的压力和焦虑 。 生活教育也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核心观点 , 他认为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 , 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 。
这次疫情期间 , 我注意到扬州一个8岁男孩缪苇杭 , 他隔离在家的这段时间 , 学会了30多道菜的做法 。 我很关注这个孩子 , 也认为这是很好的家庭教育成果 。 从长线思维来说 , 孩子在家庭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 学会做饭、洗衣、打理日常 , 这是他们长远发展所需的基本能力 。 这些能力的获得是要由家庭教育来承担的 。
文汇报:很多家长对生活教育的重视可能远远不及对成绩的重视吧?
孙云晓:在生活教育这一点上 , 很多学生父母是欠缺的 。 我们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有时候很不正常 。 家庭成了个自习教室 , 成了个写作业的地方 。 家庭教育学校化 , 这颠倒了 。 所以现在的任务是拨乱反正 , 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教育 , 我认为这是化解焦虑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
有些父母可能会说 , 我关心孩子的学习 , 督促他考高分 , 这是对孩子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教育 。 表面看 , 孩子的学习成绩当然也是重要的 , 但长远来看 , 学习成绩毕竟也只是未来成长中的一个部分 , 有更为重要的本领需要掌握 。 我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老司长交流过 , 他谈到他小孙子的作业 , 就直言自己指导不了 。 著名作家王蒙也有类似看法 。 知识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 , 父母未必适合指导孩子具体的学习过程 , 父母更加得心应手的 , 是教会孩子如何生活 。
文汇报:能否结合您所了解的国外不同教育理念 , 谈谈其他国家在涵养亲子关系、塑造青少年品行和人格等方面 , 有哪些他山之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