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孙云晓:回归生活教育是化解“成绩焦虑”的长线思维

文汇网|孙云晓:回归生活教育是化解“成绩焦虑”的长线思维
文章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父母爱孩子应为之计深远 , 为孩子深远谋划就不能只着眼于一城一池、一次作业分数、一次考试成绩 , 而要规划孩子在更久远的未来的综合能力
■我们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有时候很不正常 。 家庭成了个自习教室 , 成了个写作业的地方 。 家庭教育学校化 , 这颠倒了
文汇网|孙云晓:回归生活教育是化解“成绩焦虑”的长线思维
文章图片
书斋里的孙云晓 。 (受访者供图)
如何避免狭隘的成长评价指标导致的焦虑?
【文汇网|孙云晓:回归生活教育是化解“成绩焦虑”的长线思维】正确制定孩子成长衡量指标
■一旦父母把孩子的求知过程变成了一个竞争场域 , 这就扭曲了学习动机 , 对孩子后续的发展是不利的 。 一旦缺乏合理的动机和目标 , 孩子在遇到挫折时 , 心理上容易受到损伤 , 既伤害自己也可能去伤害别人 。 诸如此类 , 都是父母需要反思的
文汇报:您长期以来关注和研究儿童教育和青少年成长问题 , 本次疫情中想必也注意到 , 不同学龄学生群体中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难以适应甚至焦虑不安的现象 。 具体原因各不相同 , 比如有些学生不适应在家上网课 , 有些是因为既定的学习生活节奏突然被外部因素改变而无所适从 , 还有一些是后期快要复校时 , 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信心不足 , 对重回校园又感到压力 , 等等 。 疫情是一面镜子 , 疫情中孩子们的种种焦虑表现 , 或许是他们日常生活学习中压力的投射 , 您如何看待现在孩子的焦虑程度?是在所难免的少年烦恼 , 还是过度焦虑?
孙云晓:我总体的看法是 , 目前中小学生的压力比较大 , 焦虑程度也比较高 。 我曾经探讨过“童年恐慌”这个问题 , 也写过相关文章 。 “童年恐慌”是指 , 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 , 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而导致的一种较为强烈和持久的焦虑心态 。
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30年 , 做了大量调研 ,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1999年 , 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的指标 , 只有46%;10年之后 , 2009年 , 这个指标上升到80% 。 可见孩子们的压力是持续升高的 。
现在的孩子常常戏称自己“压力山大” , 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压力 。 你去问他们最烦恼什么 , 答案肯定是学习压力、竞争压力 。 如果问他们 , 父母最关心什么 , 70%的孩子会说 , 最关心学习成绩 。 原本应该是快乐的童年 , 内心被对成绩的焦虑、对未来发展的疑惑和恐惧所占据 , 这样的童年显然容易产生恐慌 。
文汇报:对于成绩的焦虑可能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的 , 尤其是在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有效标尺之一这个大前提下 。
孙云晓:成绩当然不是不重要 , 问题是 , 对孩子成长的评价 , 不能完全受到分数、成绩这种量化指标的支配 。 现在父母往往对孩子期望过高 , 具体到学习成绩上 , 根据我们以往的调查 , 大多数父母的期待是“出类拔萃” , 都希望孩子能考到前十名、前十五名 。 这怎么可能呢?人人都出类拔萃 , 这显然不是合理的目标 , 也是绝对无法实现的 。 抱定这种期待 , 孩子的教育就打了死结 。
然而 , 为人父母其实也明白 , 孩子未来的幸福未必是和成绩正相关的 。 那些成绩不是最好的孩子 , 如果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 善解人意又有责任心 , 要是再拥有一些生活情趣和幽默感 , 或许更受欢迎 。 心态开明的父母 , 不必被孩子的成绩和分数牵着鼻子走 。
文汇报:如您所言 , 孩子的焦虑和父母的期待有很大关系 , 从家长自身而言 , 该如何考虑“纾解焦虑、克服焦虑”这个生活的大课题?
孙云晓:首先要说 , 儿童成长过程中 , 面对具体问题 , 亲子双方都感受到适当的压力和焦虑 , 这是正常的 。 父母的焦虑其实和前面谈到的“童年恐慌”问题相关 。 父母切忌把孩子成长的衡量指标定得太狭隘 , 并且在这些很狭隘的评价系统里追求出类拔萃 , 如果这样 , 是没法不焦虑和恐慌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