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国特斯拉( 三 )


同样被特斯拉刺激过的 , 还有何小鹏和李斌 。
在国外体验到特斯拉真车以后 , 察觉到智能汽车的可能性 , 才以互联网史上最高并购价格卖完UC的何小鹏 , 决定再次创业 。
他找当时还在阿里巴巴的黄荣海 , 两个人边吃真功夫边聊汽车 , 黄荣海看着对面的何小鹏“眼里带着光” , 兴奋得像个传销讲师 。 耐着性子听完对方天马行空的想法以后 , 黄荣海入了伙 。
后来马斯克宣布公司采用开源模式 , 对外开放所有专利 , 何小鹏觉得时机到了 , 在阿里内部建议做车 , 发现不能如愿推进 , 他干脆拉上李学凌等数十位互联网人 , 自己创办小鹏汽车 。
同一时间 , 李斌站在阳台上看着眼前遮天蔽日的雾霾 , 说自己“看到了电动智能车的发展方向” , 转过头就创办蔚来汽车 , 定位国际化智能汽车公司 , 对标特斯拉 。
当然 , 还有那个绕不开的贾跃亭 。
2013年的贾跃亭 , 看着窗外的雾霾 , 坚定而乐观地说:“造车是足够伟大的一件事 , 汽车业务即使把我们拖垮了 , 我们也要做 。 ”
拯救中国特斯拉文章插图
后来乐视确实彻底垮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兴奋时候 , 吹牛可以 , 但不要动不动就发毒誓 。
一年比一年严重的雾霾、多个部门联合发布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层层加码的补贴政策 , 陆续跟进的地方政府补贴政策 , 让不少汽车制造商和资本握住了风向 , 蠢蠢欲动 。
补贴政策 , 市场对它既爱又恨 。
即便设备和操作都像是石器时代 , 但吉姆西好歹造出来了车 , 而2013年底 , 新能源造车补贴政策颁布以后 , 那一夜之间成立的300多个互联网造车团队里 , 有不少压根没有生产线 , 车都停留在PPT里 。
一堆企业蜂拥而上 , 精力用于生产汽车骗补 , 导致研发投入不足 。 这种政策红利 , 反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技术创新 。 要从这波浪潮里闯出来 , 真正去造车的 , 少之又少 。 由于这一行产业基础空白 , 投入其中需要巨大的成本 。 哪些没有生产线的企业去造车 , 也只能给自己安上一个名头 , “互联网造车” 。
李书福直接用骗子称呼这些新同行 , “互联网公司造车 , 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 。 当然 , 被忽悠的还有政府 。 这话还没落地 , 车和家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 , 就和另外十二家互联网车企联起手 , 针尖对麦芒地回应老前辈:
“我们没做错什么 , 做的非常好 。 ”
不过 , 他们自己也承认“造车太难了” , 蔚来李斌说 , “没有 200 亿别想造汽车 。 ”
李书福不是第一次和这些互联网新造车势力过不去了 , 五年前 , 他说互联网造车需要降温 , 互联网汽车公司就是汽车圈的野蛮人 , “有些企业有了一些概念 , 就以为自己是苹果公司了 , 马上找富士康 , ‘给我造车吧’ , 这样的企业还不少” 。
四年前 , 他又说有些企业不懂汽车 , 也没有很多钱 , 之所以“造车” , 就是想在资本市场上圈钱 。
李书福那么排斥新能源汽车 , 有他的理由:新能源技术 , 没有个三五年 , 没有几十亿投入 , 没有大量人力投入 , 是不可能成功的 。
拯救中国特斯拉文章插图
换句话说 , 这行生来就要烧钱 。
特斯拉2010年到2019年仅在研发上就支出共计468亿元 , 初期每年研发支出为15亿元左右 , 2014年起研发支出大幅提升 , 近3年每年研发支出金额达90亿~100亿元 。 而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们也不能免俗 , 蔚来2019年研发支出为44亿元 , 小鹏为20.7亿元 , 理想为12亿元 。
这些研发费用 , 主要都集中在新能源车的电池、电机、电控 , 以及操作系统上 。 在这些新的领域 , 产业配套几近空白 , 并没有具体的生产线与规格可以对标 。 并且 , 越到后期产品线越复杂成本越高 , 所以特斯拉成本有明显增加的过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