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走近新科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她逃离一切,只希望用诗歌重构整个世界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走近新科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她逃离一切 , 只希望用诗歌重构整个世界
本文插图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插图
美国桂冠诗人露易丝·格丽克成为刚刚出炉的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她的诗歌创作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围绕生与死、爱与性等人性相关主题展开探索 , 塑造了相当独特的诗人形象 。
露易丝·格丽克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 。 虽然在血缘上属于犹太民族 , 但格丽克认为自己的诗和语言之根是英语及其文化传统 。 17岁时 , 她因厌食症辍学 , 开始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疗 , 随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诗歌小组学习 。 在她的诗里 , 多种文化传统和谐共处 。
自幼年起 , 母亲就有意识地引导她阅读 , 在小学时期 , 格丽克就尝试写诗 。 从1968年发表处女作《头生子》开始 , 格丽克迄今已发表了十二部诗集 。 她的诗从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类 , 一类是寓言诗 , 另一类就是深度剖析自己的自白诗 。
2012年11月 , 她出版诗合集《诗1962-2012》 。 其实从《阿勒山》和《野鸢尾》开始 , 格丽克就成了“必读的诗人” 。 她也曾获普利策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各种诗歌奖项 。 现居麻省剑桥 , 任教于耶鲁大学 。
本文插图
诺奖揭晓现场
对于她的诗作 , 国内作家中曾有多位予以评价 。 作家赵松曾表示 ,“她诗中的那些画面或场景 , 就像用高速摄像机录下的画面重新剪辑生成的 , 它们缓慢 , 异常清晰 , 也是了无声息的 , 即使里面的人物会发声也不会改变这本质意义上的无声状态 。 她有着能把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瞬间转化为一个繁茂的神秘花园的能力 , 这也是一种能把任何印象化身为茧然后再让其中的生命体破茧而出羽化成蝶的能力 。 ”在他看来 , 诗歌就好比是她手中一枚扁圆的石头 , 被她随手抛向湖面 , 或是旷野之地 , 而她拥有的则是之后出现的瞬间无际的寂静 。
其诗作译者(《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已推出)柳向阳在中文版诗集的序言中表示 , 最初读到格丽克的感受 , 是震惊二字:“仅仅两行 , 已经让我震惊——震惊于她的疼痛:
我要告诉你些事情:每天
人都在死亡 。 而这只是个开头 。
本文插图
他表示 , 从第一本诗集中 , 死亡的意向就在格丽克的诗篇中反复出现 , 她写出了爱与死的关系式 。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人 。 扎在心上 。 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 , 而死亡居于核心 。 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 , 不容置疑 。 在第一本诗集中 , 她即宣告:‘出生 , 而非死亡 , 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 ’”
同时 , 柳向阳指出 , 格丽克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她将个人体验转化为诗歌艺术 , 换句话说 , 她的诗歌极具私人性 , 却又倍受公众喜爱 。 但另一方面 , 这种私人性绝非传记 , 这也是格丽克反复强调的 。 她曾说:“把我的诗作当成自传来读 , 我为此受到无尽的烦扰 。 我利用我的生活给予我的素材 , 但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它们发生在我身上 , 让我感兴趣的 , 是它们似乎是……范式 。 ”
将诗歌视为纯粹之物的露易丝?格丽克 , 非常厌恶以诗歌之外的语言和形象面对公众 , 也一直在试图抹去除了诗歌本身之外、其他关于自己生活的痕迹——在编辑诗集中文版的过程中 , 译者和出版团队试图联系她 , 她拒绝了收入和致言 , 并说自己对这本书唯一的贡献 , 就是她的诗作 。
推荐阅读
- 浙大学报英文版|浙江大学陈弈宁等 | 基于GPSR和Q网络的流量感知无人机ad-hoc网络路由协议
- 文学报|文学是一束光,在何顿和竹林的生命里反复激荡 | 40年·星辰回响
- 文学报|叶辛与叶永烈的文学初篇,在翻页中由过往走向未来 | 40年·星辰回响
- 山东财经大学报|翻开书 | 胸中自有丘壑
- 文学报|从见证“先锋”到萌发自己的声音,邱华栋和东西寻找新的叙述空间 | 40年·星辰回响
- 文学报|从命运的契机到义无反顾的写作,刘醒龙与邓一光叩开文学的大门 | 40年·星辰回响
- 文学报|在格非与林白的追忆中,当年的语言游戏源自对浅俗和世故的抵抗
- 人民网|走近大桥 了解大桥 热爱大桥(收藏世界)
- 汽车知识|标配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胎压显示!带你走近长安CS55! 哈弗H6请靠边站!
- 文学报|先锋文学袭来的前夜,苏童和余华找到了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 40年·星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