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在格非与林白的追忆中,当年的语言游戏源自对浅俗和世故的抵抗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在格非与林白的追忆中 , 当年的语言游戏源自对浅俗和世故的抵抗
1981年4月 , 《文学报》正式创刊 , 近四十年文学历程 , 犹如一条宽阔河流 , 源远流长 。 顺着水流的方向 , 是崇峻向坦荡宏阔 , 是湍急向幽深丰厚 。 这也是一片辽远星空 , 今天的文坛名家们 , 曾经是与现在“90后”新人一般的年龄 , 如一颗颗初升的新星 , 以新锐身姿 , 并入星轨 , 璀璨交辉 , 许许多多的第一篇访谈、第一篇创作谈、第一篇评论之声留在了《文学报》 。
文学报|在格非与林白的追忆中,当年的语言游戏源自对浅俗和世故的抵抗
本文插图

■创刊号
明年4月 , 创刊四十周年 , 我们从此刻回望并聆听文学与作家们初升时的声音 , 那里有经典性背后隐藏的质地、品格和精神成长 。 正是这些声音相互激荡、回响 , 不断阐释和生发 , 从而形塑文学当下 。
我们将陆续为大家带来这组专题文章“ 40年 ·星辰回响 ” , 和年轻时的作家们相遇对话 。
今天带来作家格非和林白谈论自己的成名作 。
文学报|在格非与林白的追忆中,当年的语言游戏源自对浅俗和世故的抵抗
本文插图

40周年纪念海报“星辰版” 设计 / Cincel
格非
追忆《乌攸先生》
刊于1995年12月7日文学报
文学报|在格非与林白的追忆中,当年的语言游戏源自对浅俗和世故的抵抗
本文插图

文学报|在格非与林白的追忆中,当年的语言游戏源自对浅俗和世故的抵抗
本文插图

乌攸先生 , 本属乌有 , 又何来追忆?单从这个标题来看 , 亦不难发现这篇小说的游戏性质 。 据说“游戏”一词在德里达的笔下似有独特含义 , 而在目前中国的学术界 , “游戏”这一概念正遭受到正人君子的大张挞伐 , 无论何人何事 , 一与游戏沾边 , 便是自甘堕落 。 但是没有办法 , 当初我在写这篇小说时 , 的确抱有某种“游戏”态度 。 何况直到现在 , 对游戏的兴致并未削减 。 姚阿幸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说过这样的话:自由然而寂寞 。 后来 , 勃拉姆斯将它改成了:寂寞然而自由 。 语序颠倒了一下 , 意思大不一样 。 我觉得纯正的游戏必定是自由的 , 然而也是寂寞的 。 或者 , 也许可以这样为自己的这种游戏行径进行辩护:在“崇高”这一概念被大肆炒卖的今天 , 当个人被浅俗、世故甚至无耻的时尚弄得晕头转向 , 偶尔游戏一下 , 亦属正当、自然 , 没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
张旭东先生在他的一篇长文中对《追忆乌攸先生》这篇小说有过详细的评价 , 并认为它包含了作者写作上的许多秘密 。 最近葛浩文先生又将它译成了英文 , 法国伽里玛出版社亦将它译成法文出版 。 可我在写作这个短篇时 , 的确没有想到过将它发表 。
文学报|在格非与林白的追忆中,当年的语言游戏源自对浅俗和世故的抵抗
本文插图

■收录于《褐色鸟群》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
那是在一九八五年的初春 , 我们语言学小组在著名语言学家颜逸明教授的带领下 , 去浙江的桐庐、建德一带进行方言调查 。 应当说我对语言学历来没有什么兴趣 , 对方言调查的重要性至今不甚了解 , 我之所以混入这个小组去浙江 , 实在是想借机出去游玩一通 。 由于我对方言音标一窍不通 , 连自己的发音都混浊不清 , 更谈不上对那些地区的方言加以有效甄别和记录了 。 好在我们几个对当地盛产的五加皮酒有着不错的味觉 , 在繁忙的工作间隙 , 偶尔也能陪着颜教授小酌几杯 , 因而颜教授对我们特别“宽大” , 既然我们发音不准 , 便承担起了包括打前站在内的一应杂务 。
就在这个时候 , 我们接触到了当地有关“九姓渔户”的传说 。 因为好奇 , 我们还去有些村落装模作样地“考查”了一番 。 这段经历直接涉及到了《追忆乌攸先生》和日后《青黄》的写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