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走近大桥 了解大桥 热爱大桥(收藏世界)
【人民网|走近大桥 了解大桥 热爱大桥(收藏世界)】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走近大桥 了解大桥 热爱大桥(收藏世界)
本文插图
图①、图②、图③、图④:分别为含南京长江大桥图案的收音电唱两用机、自行车前标牌、茶具、梳妆镜 。 图⑤:马志方保养扬州玉器厂制作的南京长江大桥桥模 。 图⑥:南京长江大桥 。
图①②③④由马志方提供 , 图⑤为周宁摄 , 图⑥由影像中国提供 。
江心托起擎天柱 , 金桥飞架过大江 。 南京南堡公园的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 , 收藏了2000余件展品 。 除了由南京桥工段提供的潜水服、扳手、锤子等生产工具之外 , 最吸引人的要数一间“百姓人家”、一个“镜之屋”、一面收音机墙 。
“百姓人家”里 , 从床单被面到脸盆水壶 , 从挂件装饰到茶杯风扇 , 都有南京长江大桥的图案;“镜之屋”中 , 大大小小不同材质的镜子 , 都刻上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印记;大桥牌的收音机里 , 当年传唱的《巍巍钟山迎朝阳》 , 让人回想起大桥通车时的盛况 。
这些丰富的藏品 , 都由马志方提供 。 过去的30年中 , 他收集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藏品1000多件 , 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出 , 向公众传播着大桥历史、大桥精神 。
从小和大桥结缘
从事南京长江大桥主题收藏 , 源于马志方小时候的经历 。
马志方在南京长大 , 童年时每次回河北老家都很不方便 。 “火车开到下关的江边上 , 要一节节拆下来推上轮渡 , 船开到江北 , 又要用车头将车厢一节节拉起来拼在一起 , 整个过程要2小时 。 ”马志方回忆 , 南京长江大桥建造的过程中 , 许多市民怀着期待的心情去看 , 通车那天更是人山人海 。
这座桥建成通车后 , 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交通出行 , 更是一下子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南京城市的名片 。 小时候家里来了天南海北的客人 , 都会让他当“小导游” , 去参观南京长江大桥 。 “富有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玉兰花灯 , 还有祖国风貌浮雕……”直到现在 , 他还记得自己给客人讲解的片段 。
南京长江大桥对生活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 。 在学校里 , 语文课本描写大桥 , 书包铅笔盒印着大桥;回到家里 , 布票、粮票、油票 , 甚至汽水、糖纸、火柴盒上也都画着大桥 。
当兵入伍后 , 马志方来到东北 , 每次介绍自己来自南京时 , 对方都会由衷地称赞:“南京有长江大桥 , 下次带我们去看看!”一瞬间 , 他的心里满是自豪感 。
“南京长江大桥是那个时代最时髦的符号 , 风靡全国 。 ”年复一年 , 这些经历 , 逐渐转换为他内心的大桥情结 。
后来 , 马志方与收藏结缘 , 便将目标瞄准有南京长江大桥元素的用品 , 宣传画、收音机、搪瓷杯、床单枕巾以及与大桥相关的鉴定书、出席证、拆迁证等 。 马志方说 , 收藏就是保存历史 , 也是抒发情怀和传递精神 。
来之不易的珍贵藏品
这些藏品从何而来呢?
“先从收集自家的生活用品开始 , 再去亲朋好友家‘东张西望’ 。 ”马志方回忆 , 同学和朋友家里的饼干桶、铅笔盒、口琴等 , 都被他尽数搜罗回来 。
但这些远远不够 , 于是马志方又将目光放到大街小巷 。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 , 等红灯时 , 他一眼看到旁边的男子骑了辆印有大桥图案的自行车 。 他连追3个红绿灯 , 看清楚了这是已停产的“大桥牌”自行车 , 便以回赠一辆名牌自行车的条件 , 请求对方将车转让给他 。 男子婉拒 , 解释这是父母留下的传家宝 , 不能转让 。
过了好几年 , 一直心心念念的马志方在本地寻得两辆“大桥牌”自行车 , 这才弥补了当年的遗憾 。
更多的藏品还要在收藏市场上细细淘、慢慢找 。 马志方像着了魔一样 , 只要去外地 , 他就去市场上寻宝 , 基本上每次都有收获 。
推荐阅读
- 人民网|北新桥街心花园全新亮相 地面景观讲述地名故事
- 人民网|双节同庆 乐享假期
- 人民网|孟津黄河湿地之美
- 人民网|与诗情画意不期而遇(美丽中国)
- 人民网|健康江苏实践示范区溧水来了都说好
- 人民网|药品集采带来哪些实惠?(深度观察)
- 人民网|国庆假期 向浪费说“不”
- 文学报|走近新科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她逃离一切,只希望用诗歌重构整个世界
- 人民网|“网红”打卡人未老
- 人民网|双城若比邻 日览“杭黄”百景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