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深度】“寻将”宁阳:11万元天价蛐蛐是怎么炼成的?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深度】“寻将”宁阳:11万元天价蛐蛐是怎么炼成的?
宁阳|【深度】“寻将”宁阳:11万元天价蛐蛐是怎么炼成的?
本文插图

一位虫客正在鉴赏蛐蛐 摄影:牛其昌
采访人员 | 牛其昌
编辑 | 赵孟
1
辗转12个小时的绿皮火车 , 再乘坐1个小时的大巴 , 67岁的刘伟国和妻子从上海赶往位于泰山西南70多公里处的山东省宁阳县 。 从1992年至今 , 这条路他们逢秋便至 , 从未间断 。
“虫客”们从全国各地蜂拥至此 。 捕捉、选拔、收购……围绕一种生命仅百天的小虫 , 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 返乡捕虫的“撬子手”和成千上万的爱好者齐聚一年一度的盛会 。 这个平日并不为人熟知的县城 , 因全国蟋蟀交易集散地而名声大噪 。
近日 , 网传一则“宁阳天价蛐蛐卖出11万”的消息引爆舆论 , 也再次引发网友对于蟋蟀产业的关注 。 宁阳县政府为此曾专门做过统计 , 该县每年可吸引近2万名蟋蟀爱好者前来收购 , 交易总额约5亿元 , 围绕蟋蟀产业产生的各类综合经济效益超过7亿元 。 其中 , 宁阳县泗店镇从事蟋蟀捕捉的人数占该镇全部乡村劳动力的比例高达60% 。
宁阳|【深度】“寻将”宁阳:11万元天价蛐蛐是怎么炼成的?
本文插图

宁阳县泗店镇沙庄蟋蟀交易市场 。摄影:牛其昌 “寻将”
2020年8月21日凌晨5点 , 刘伟国夫妇准时从入住的农户家出发 , 乘坐三轮摩托直奔位于泗店镇沙庄的蟋蟀交易市场 。 尽管飘着雨 , 交易市场上依旧人头攒动 。 几百张桌子一字排开 , 从村口的104省道一直绵延至田间的玉米地 。
宁阳|【深度】“寻将”宁阳:11万元天价蛐蛐是怎么炼成的?
本文插图

“老板看看我这个 , 是个红牙 , 这牙多大 。 ”刘伟国选了个靠近街口的位置支开摊位 , 等候在此的农妇们便纷纷上前掏出自家的“宝贝” 。
农妇们习惯把蛐蛐装在拳头大小的白瓷罐里 , 再用橡皮筋将罐口箍好后放进编织篮 , 沿道路两侧摊位一路兜售 。 若虫客感兴趣 , 她们就将白瓷罐挨个放在摊位上 , 等待鉴别、出价 。
刘伟国头戴补光灯 , 小心翼翼地揭开瓷罐的铁皮盖 , 一手熟练地用芡草撩拨蛐蛐使其“开牙” , 另一只手罩在上方防止蛐蛐跳脱 。 一番逗弄下 , 蛐蛐的斗性被逐渐点燃 , 亮出一对钩壮的大牙向芡草“厮杀” 。 “瓮城”之中 , 小小的蛐蛐翻转腾挪 , 不时振翅发出清亮的声音 , 似乎在宣告自己是胜利的一方 。
“这只你想要多少?”在上海土生土长的刘伟国自称是半个山东人 , 讨价还价时 , 总喜欢操一口带有沪腔的山东话 。 玩虫大半辈子 , 这对夫妻连续来山东已经接近30个年头 , 年轻时一年中最多曾来过20次 , 早已练就了“在上海说上海话 , 在山东说山东话”的本事 。
“200吧 , 刚才有人给这个价我都没卖 。 ”相比鉴别蛐蛐的玩家 , 农妇们的心里往往对价格并没有底 , 根据买家对于蛐蛐的反映 , 她们一般只会报一个能够让自己接受的预期价位 。 毕竟在她们看来 , 如果没有买家愿意出价 , 蛐蛐几乎一文不值 。
“嘴巴不行 , 个头也不大 , 最多30块 , 再多我就不要了 。 ”咬定一口价的刘伟国很快占了上风 , 农妇见几番讨价无果 , 最终接受了报价 。
宁阳|【深度】“寻将”宁阳:11万元天价蛐蛐是怎么炼成的?
本文插图

刘伟国鉴别蟋蟀 。摄影:牛其昌
类似这样的蛐蛐 , 刘伟国平均每天过目不下上千只 , 偶尔遇到心仪的 , 还会拿出专门的设备对蛐蛐称重 。 在泗店市场上 , 只要一提起“收虫的上海夫妇” , 几乎没人不认识他们 。
即便是在上海的蟋蟀圈里 , 刘伟国夫妇同样小有名气 , 尽管他们经营多年的万商花鸟市场门店面临关闭 , 但如今依然有不少虫友会直接去老两口家里挑选蟋蟀 。 “现在还没回上海 , 好多刚选好的蟋蟀就已经被预定出去了 。 ”刘伟国的妻子说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