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深度】“寻将”宁阳:11万元天价蛐蛐是怎么炼成的?( 二 )


沙庄交易市场只是当地蟋蟀交易集散地的一个缩影 , 在泗店这个面积只有50多平方公里的小镇 , 几乎每个村的村头都会自发形成一个交易市场 , 小则摆三五张桌子 , 大则摊位绵延数百米 。 随着气温升高 , 一些交易市场还会转移阵地 , 时至凌晨 , 灯火通明 。
村里的男女分工明确 , 青壮年主要负责在前一天晚上逮蛐蛐 , 然后将蛐蛐大致分级 , 家里的农妇们第二天拿到市场贩卖 。 市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虫客大致分为“京津冀”和“江浙沪”两派 , 无论他们参加什么级别的“南北对抗赛” , 首选的几乎全部是出自泗店的秋虫 。
对于像刘伟国一样的资深虫客来说 , 蛐蛐看似大同小异 , 实则各有千秋 , 筛选斗蟋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 , “讲究一个虫缘” 。
“就好比古代带兵打仗一样 , 很多人每年来宁阳就是为了选将的 。 要想选出独当一面的‘将军’ , 不仅表面上要看色泽 , 看个头 , 看品种 , 甚至是牙形、腿形、翅膀和须的形态 , 更要凭感觉发掘蛐蛐内在的灵性跟气质 。 ”来自石家庄的虫友邵作海对“寻将”如数家珍 。 他在年轻时曾经历过“上山下乡” , 斗蛐蛐是那个特殊年代里为数不多的乐趣 。
邵作海退休后 , 玩蟋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乐趣 , 更是一种情感寄托 。 “每年的宁阳之旅就像是一种朝圣 , 不管我在哪里 , 从事什么工作 , 都不会阻碍我过来寻找爱将 。 ”他说 。
在历史上 , 无论是宫廷达官贵人 , 还是市井小民 , 蛐蛐似乎总能牢牢牵住他们的神经中枢 。 蛐蛐的奥秒之处 , 正是在于它难以被看透 , 一将难求 。
而对于年轻一点的虫友张鹏飞来说 , 挑选斗蟋的过程同样令他痴迷 。 “如果自己发掘培养的苗子赢了 , 就很有成就感 , 别的什么都不图 , 就是为了跟朋友们争个面子 。 ”
【宁阳|【深度】“寻将”宁阳:11万元天价蛐蛐是怎么炼成的?】张鹏飞来自山东潍坊 , 平时从事外贸工作 , 每年8月份都会请年假到泗店镇挑选蛐蛐 。 在过去不到一周的时间里 , 他花费两万块钱购买了近200只蛐蛐 。 在他眼里 , 几乎所有虫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 那就是“打小儿喜欢” 。
“现在有了一定经济基础 , 每年立了秋都忍不住要来上一趟 。 ”张鹏飞说 。
“下山东”
蟋蟀生长适应性强 , 在我国分布广泛 , 北起辽宁南至海南 , 西起陕西东至沿海诸省 , 几乎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 。 可为何各地虫友独爱宁阳蟋蟀?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乾隆皇帝爱好蟋蟀 , 便派人分赴全国各地 , 遍搜斗蟋名虫 , 大车小辆运回都城 。 然而路过宁阳泗店时突遇雷电 , 马惊狂奔 , 车翻虫散 。 自此 , 全国各地的名虫在宁阳聚集繁衍 , 生根延续 。
在虫客们的眼中 , 出自宁阳的斗蟋被公认为个头大、性情刚烈、弹跳力强、勇猛善斗 , 古代便被誉为“江北第一虫” 。 “山东蟋蟀甲天下 , 宁阳蟋蟀霸五洲” , 其中又以泗店斗蟋最为著名 , 历代曾被奉为皇宫贡品 , 是全国斗蟋爱好者争相追捧的品种 。
中华宁阳蟋蟀博物馆负责人商积春对此曾做过研究 , 宁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 , 造就了斗蟋繁衍的天堂 。 “这里的土壤为钙质褐土 , 酸碱适度;地下水资源丰富 , 气候适宜 , 湿度相当;土地肥沃 , 五谷齐全 , 食料众多 , 营养丰富 , 是繁衍斗蟋名品的主要因素 。 ”
根据学术界的研究 , 因水质和土壤利于蟋蟀钙化 , 山东有一条自北往南的蟋蟀产区 , 位于东经116°30'-117°30'之间 , 包含宁阳、乐陵等16个地区 。 其中 , 又以宁阳和宁津最为出名 , 两地蟋蟀彪悍善战 , 历史上曾出过不少“猛将” 。
商积春介绍 , 早在清代斗蟋名著《功虫录》中曾有记载 , 宁阳斗蟋黄麻头战败上海梅花翅而获得“赐宫花披红巡各殿” , 且献蟋者朱钲抚获赐赤金百两;《斗蟋随笔》中记载了光绪21年至1940年间 , 在26个全国蟋蟀悍将中 , 宁阳就占9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