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特级教师说| 邓彤:境界的层次性及其运用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特级教师说| 邓彤:境界的层次性及其运用
境界|特级教师说| 邓彤:境界的层次性及其运用
本文插图

邓彤 , 教育学博士 , 特级教师 ,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
中国文化集数千年智慧之大成 , 积淀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 。 这些思想 , 自然可以成为写作教学取之不尽的资源 。
例如 , “境界”之说 , 便足以成为作文教学的绝妙范例 , 足以成为写作思维的重要范式 , 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 帮助学生对许多现象作出有深度有层次的全面的分析 。
何谓“境界”?顾名思义 , “境”为事物的“境况层次” , “界”为事物的“范围类别” 。 将话题分为几个“境界” , 实际上就是对笼统问题进行的分析解剖 , 就是将难以把握的问题条理化、明晰化 , 于茫然无序之间看出条理 , 在囫囵难以把握之际使论题面目清晰 。
思路打不开 , 思维无深度 , 分析平面化 , 论证幼儿化 , 这是目前许多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 如何使学生作文有层次有深度?如何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是许多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
凡事均有等次差别 , 运用“境界”分析法 , 就是按“左中右、正反合、前中后、上中下”等层级分解话题 。 经过这样的分解 , 思维于是得以拓展 , 思路因此变得清晰 。
历来有许多阐释“境界”的妙文可作我们参悟“境界”构思法的范本 。
先看看王国维的治学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 ”此第三境也 。
——王国维《人间词话》
点评:治学之事 , 何其复杂!解说“治学” , 往往会有满腹话语却又一时无从说起之感 。 而王国维将“治学”分为三大“境界”:第一境界——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 , 鸟瞰路径 , 了解概貌 , “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 , 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 , 废寝忘食 , 孜孜不倦 , 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 第三境界——经过反复追寻、研究 , 到底取得了成功 。
这三个“境界”其实是“治学”的三个基本过程 , 属于“前中后”这一“境界”模式 。
其实 , 这种“境界”分析方法并不是王氏原创 。 早在宋代 , 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就提出了参禅三境界:“参禅前 , 看山是山 , 看水是水;参禅时 , 看山不是山 , 看水不是水;参禅后 , 看山仍是山 , 看水仍是水 。 ”
于是 , 笼统的话题显出了层次 , 复杂的问题现出了顺序 , 外在的现象显露了规律 。
可见 , “境界”是古已有之并且行之有效的分析问题的妙法 。
再看一篇化用境界的文章: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 。 她是真正懂得化妆 , 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 , 我增添了几分好奇 , 因为在我的印象里 , 化妆再有学问 , 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 , 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
因此 , 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 ,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 , 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 。 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 , 就是‘自然’ 。 最高明的化妆术 , 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 , 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 , 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 , 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 。 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 , 让她醒目 , 引起众人的注意 。 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 , 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 。 最坏的一种化妆 , 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 , 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 , 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 , 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 , 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