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潘岳: 对文明“根性”的严重误解, 是今天中西之争的最大问题 | 文化纵横( 五 )


韩非李斯死后没多少年 , 他们设计的帝国迅速崩塌了 。 秦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并没有实现与秦的内心融合 。 他们忘记了老师早就说过 , 只用暴力 , 可以兼并 , 但不能凝聚 。 凝聚 , 还要有人心 。 “兼并易能也 , 唯坚凝之难也 。 ”秦朝晚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 。 2013年出土的湖南益阳兔子山竹简中的“秦二世元年诏令” , 已明确提出不要再对老百姓加以徭役(“勿以徭赋扰黔首”) 。 可惜出台晚了 。 半年之后 ,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
法家与儒家 , 哪一个都不能少 。 如果没有法家 , 儒家不能完成结构化和组织化 , 无法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动员 , 无法在大争之世自我强化 。 但如果没有儒家 , 法家将变成僵化的制度 , 其威权体系只是完全标准化、垂直化、同质化的执行体系 , 而儒家则有灵活的、本土的、包容性的调节空间 。
何况荀学并非只有儒法 。 他是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 。 他批判墨家不懂得建设国家秩序 , [6]但吸收其“兼爱”思想 , 并发展成“天下政治”的无私原则 。 他批判道家只通天命不通人事 , 但吸收了其非人格、无善恶的天命观 , 发展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他批判黄老学派的“有诎而无信” , 但吸收了其经济思想 , 肯定了商业对于国家的价值 。 他将孔孟追求的“纯粹”儒家 , 变成为驳杂宏阔的“大儒家” 。 现在看来 , 百家争鸣到百家兼容 , 唯有荀子做到了 。
“极高明而道中庸 。 ”荀子对于“中道”的定义 , 比传统儒家更注重实际 。 他认为 , 中道的标准只在有益于事理 , 不必遵从于某种特定教条 。 用今天的话来说 , 就是“实事求是” 。 “凡事行 , 有益于理者立之 , 无益于理者废之 , 夫是之为中事 。 凡知说 , 有益于理者为之 , 无益于理者舍之 , 为中说 。 事行失中谓之奸道 。 ” 建立于实事求是基础上的中道精神 , 使中华文明最善于包容完全相反的矛盾体 , 最善于结合看似不可能的矛盾体 , 最善于使一切“非此即彼”的事物在中华大地上和谐共生绵延不断 。
(四)荀子的正名与大一统中国的“秘密”
荀子逝于前245至前238年之间 。 活到90岁 。
他的思想太驳杂太矛盾 , 以致他死后的境遇更为曲折 。 西汉前期的意识形态 , 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 。 后来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 , 改宗“有为而治”的儒家政治 。 儒家结束从孔子以来350年的流浪地位 , 第一次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 彼时 , 有用汉隶撰写的“今文经学” , 有用六国文字撰写的“古文经学” , 两派斗争了漫长岁月 , 但无论哪一派上位 , 只尊孔孟 , 却从不推崇荀子 。 他们都认为荀子不纯粹 , 何况他还有个焚书坑儒的弟子 。
千年后 , 第一个为荀子辩解的 , 是韩愈 。 经过安史之乱 , 痛感国家需要经世致用实学的韩愈 , 不但鼓励时人为《荀子》注释 , 还评价荀子“大醇小疵” 。 韩愈为此被宋明理学批判了好几百年 。 因为宋儒以孟子“性善论”和“内圣外王”为归宿 , 对荀子的“性恶论”和“王霸兼用”绝不容忍 。 [7]
因此 ,当时与孟子并称的荀子 , 却在儒家成为正统之后的1800年里 , 成了一个阴影里的人物 。
一直到清乾隆时 , 考据训诂的清代大儒们突然意外发现 , 那些汉初儒学复兴的根本大典 , 那些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传习的经书 , 竟然全是荀子传下来的 。 梁启超评价说 , “汉代经师 , 不问今文家、古文家 , 皆出荀卿 。 二千年间 , 宗派屡变 , 一皆盘旋于荀子肘下” 。
原来 , 在七国争雄战火燃烧的最后30年 , 他一只手教出了法家奇才李斯与韩非 , 另一只手却默默书写传授着儒学 。 当秦朝焚书坑儒时 , 只有他通过“私学”悄悄传授下来这批根本经典 , 而被汉儒复述重写 。 “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 , 汉诸儒未兴 , 中更战国暴秦之乱 , 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 , 荀卿也 。 ”[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