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潘岳: 对文明“根性”的严重误解, 是今天中西之争的最大问题 | 文化纵横( 二 )


政治认同方面 , 古希腊城邦始终存在希腊人和蛮族的界限 。 先秦时期 , 华夏人和异族之间没有绝对界限 , 夷夏转化交融 , 为后世多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
在所有的不同中 , 最重要的就是统与分的不同 。
与古希腊同时期 , 中国正逢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5世纪到前3世纪 , 战国和古希腊面临相似的历史境地 。 它们都陷入了内部极度战乱;战乱中都出现了统一运动;统一运动的积极力量都不是核心圈国家 , 而是军事强大的边缘国家;大批知识分子为统一运动上下奔走 , 提出了大量哲学、政治、道德命题 。
而统一运动的结果不同 。 希腊形成了亚历山大帝国 , 仅七年即分裂 , 其后三大继承者王国内斗100年 , 被罗马逐一兼并 。 战国形成了大一统秦王朝 , 虽14年后崩溃 , 但很快就再次兴起了大一统汉王朝 。 秦汉制度被历代王朝所继承 , 整整延续2000余年 。
相似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不同的文明根性 。
▍战国:从分立到大一统
(一)被误读的“百家争鸣”
1975年12月 , 中国刚搞过“批孔” , 反击右倾翻案风又接着刮起 。 而在湖北的偏僻小县城云梦 , 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史学意义深远之事——修建水利工程的农民在一块叫作“睡虎地”的农田里 , 挖出了一座秦国小吏的墓 。 墓主人尸骨之下枕满竹简 , 竹简上书满秦法 。 这就是著名的“睡虎地秦简” 。
文化纵横|潘岳: 对文明“根性”的严重误解, 是今天中西之争的最大问题 | 文化纵横
本文插图

出人意料的是 , 考古学家在这些法家竹简中 , 发现了一篇官吏思想培训教材《为吏之道》 , 核心思想居然是儒家 。
——“宽俗忠信 , 悔过勿重 , 和平勿怨 , 慈下勿陵 , 敬上勿犯 , 听谏勿塞 。 ”
——“临财见利 , 不取苟富 。 临难见死 , 不取苟免 。 欲富太甚 , 贫不可得 。 欲贵太甚 , 贱不可得 。 毋喜富 , 毋恶贫 , 正行修身 , 祸去福存 。 ”
这非孤例 。 陆续出土的王家台秦简、岳麓秦简、北大秦简中都有类似文字 , [2] 说明秦朝晚期已不完全排斥儒家 。 这和后人对秦“焚书坑儒”“纯任法家”的绝对化定论不一样 。
不一样的 , 不只是秦国 , 还有六国 。
通常认为专属秦国的法家制度和精耕农业 , 实际是魏国发明的;通常认为自由散漫的楚国 , 实行“县制”比秦国还早;通常认为商业发达的齐国 , 其《管子》中也含有与秦相似的“保甲连坐”元素 。
可见 , 儒法并行、刑德同用 , 才是战国晚期的整体潮流 , 政治观念亦基本趋同 。 这个政治观念 , 就是“一天下” 。 谁也不甘于小区域的分治 , 都要去争夺完整的天下 。 不是争要不要统一 , 而是争由谁来统一 。 他们相互比的是 , 谁的生产力发展更快 , 谁的政治家集团效率更高 , 谁更能代表天下正朔 。对整体“天下”的执着 , 是历代中国政治家群体最为独特之处 。
思想家们也是如此 。
百家争鸣 , 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 , 亦是仰慕西方的知识分子们津津乐道的盛景 。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 , 却忽视了“融”的一面 。 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 。 郭店简中 , 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 , 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 , 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 。 “德”不为孔孟独享 , “道”不为老庄专有 , “法”不由商韩把持 。 在秦征服六国之前 , 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已经开始 。
诸子百家虽然哲学体系差异极大 , 但有一条共同的底线 , 即建立“统一秩序” 。 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 , 法家强调“车同轨、书同文”的权力法律秩序 , 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 。 即便强调极端自由的道家 , 对统一秩序也是认同的 。 老子的“小国寡民” , 经常被说成主张分治 。 但实际上 , “小国”只是政治过渡的单元 , “邦国”之后还有“天下”这一最终秩序——“以国观国 , 以天下观天下” , 他还反复探讨“取天下”和“天下王”的奥秘 。 只是他对“天下王”要求太高了 , 光有权力不行 , 必须是圣人 ,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3] , 类似于哲学王 。 庄子说“闻在宥天下 , 不闻治天下也” , 经常被解读成无政府主义 。 实际上 , 庄子反对的是儒家瞎折腾的“有为而治” , 推崇道家更高明的“无为而治” , 但“治”的本身是统一的 , “万物虽多 , 其治一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