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潘岳: 对文明“根性”的严重误解, 是今天中西之争的最大问题 | 文化纵横( 三 )


在这个共同基础上 , 战国成了思想制度的熔炉 。 秦国的法家贡献了大一统的基层政权;鲁国的儒家贡献了大一统的道德秩序;楚国的道家贡献了自由精神;齐国将道家与法家结合 , 产生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和以市场调节财富的“管子之学”;魏韩贡献了纵横外交的战略学与刑名法术的治理学 , 赵燕贡献了骑兵步兵合体的军事制度 , 如此等等 。 最后的结果 , 就是汉朝 。 汉的政权结构来自秦 , 意识形态来自鲁 , 经济政策来自齐 , 艺术文脉来自楚 , 北伐匈奴的军事力量来自赵燕旧部 。
大一统 , 不是秦并了天下 , 更是天下消化了秦 。
(二)秦的崛起与荀子之辩
秦汉的道路选择 , 不是命运的偶然 , 而是前有夏商周历史经验 , 后经春秋战国几百年博弈思考 。 关键是在战国最后50年 。
秦并天下 , 虽完成于公元前232至前221年的秦王政时代 , 但奠定统一压倒优势的 , 是50年前的昭襄王中期 。 当时齐楚两大国战败衰落 , 只剩下赵国勉力独支 。 秦采取“远交近攻”战略 , 准备全力突破赵国 。 这是秦国征服天下的最后一道关口 , 同时也是六国联手抗秦的最后机会 。
战国志士谋臣们因此分成两大派 。 函谷关内的秦国 , 活跃着法家与纵横家 。 函谷关外的六国 , 活跃着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刑名家 。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东方六国知识分子的聚集地 , 相当于古希腊柏拉图学院 。 从商鞅变法开始的100年里 , 这里一直是与秦国对峙的另一个精神世界 。
稷下学宫早期由阴阳家主导 , 孟子游齐后 , 儒家渐成主导 。 到后期 , 战国时代最后一个儒家大师荀子 , 成为学宫的祭酒 。 一干就是三任 , 是谓东方世界的精神领袖 。 然而 , 这样一位儒学大师 , 却突然去了遵行法家的秦国 。
秦相问他:你来秦国 , 印象怎么样?
荀子回答:秦的百姓淳朴 , 不追求声色犬马 , 尊重官府 , 像古代的人民 。 秦的基层小吏忠诚勤俭 , 办事尽心 , 不偷奸耍滑 , 像古代的官吏 。 秦都城的高级官员 , 出了家门就是官府 , 没有私事 , 不搞朋党 , 贤明而有公心 , 像古代的士大夫 。 秦的朝廷 , 处理政事速度极快 , 没有积存的事务 , 像古代的朝廷 。 [4]
在儒家的话语体系中 , “古之治”就是古代圣王的治理 , 是儒家努力的最高目标 。 对秦政如此高的评价竟出自儒家大师之口 。 如果不是两千几百年后出土的秦简 , 荀子这段话会被打成巨伪 。
从睡虎地秦简、岳麓秦简到里耶秦简 , 随处可见秦政权从上到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 一道文书最终发现有错 , 过手文书每一个环节的官吏都要负责 。 各乡养牛要定期比赛 , 排名末尾的乡官要被流放到远方工作 。 行政出了差错 , 主官要拿出自己的真金白银赔偿公家 。 断案判罚不公平 , 审判者会被脸上刺字罚为刑徒 。 秦法对行政环节设计之精密 , 对官僚制度约束之严格 , 历代王朝居首 。
相反 , 同一时间 , 荀子对稷下学宫所在地齐国的政治评价则是 , “女主乱之宫 , 诈臣乱之朝 , 贪吏乱之官 , 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 。 齐国是奉行儒家的大国 , 思孟学派主要在齐国传承 , 但用儒家理想操作出的政治现实却走了样 。
荀子总结道 ,秦国走到今天 , 不是幸运 , 而是必然 。 “故四世有胜 , 非幸也 , 数也 。 ”作为稷下学宫的主持者 , 说出这样的话 , 不仅是对六国政治立场的背叛 , 更是对儒家的背叛 。
但荀子还说了一句更重要的话 。 “尽管秦国具有如此多的优势集于一身 , 却忧患不可胜数 , 远远没能达到‘王者’的境界 , 原因是因为缺‘儒’ 。 ”[5]
怎样才算是“有儒”呢?
荀子回答:“节威反文 , 用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 , 因与之参国政、正是非、治曲直 。 ” 秦制以吏为师 , 荀子却希望用君子治天下 。 这是后世“王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雏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