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特斯拉与丰田市值之外的较量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丰田|特斯拉与丰田市值之外的较量
本文图片

◆ 特斯拉与丰田的PK不能仅仅看股价 , 还有多重维度的较量:创新之势、汽车进化方向 , 以及产品质量控制 , 当然最终需要时间来检验
文?|?南辰
最近 , “17岁”的新能源车企特斯拉市值突破1900亿美元 , 超越“87岁”的丰田汽车(从创立算起) , 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 。 一个是全球年销量连续多年超千万辆“前浪”中的王者 , 一个是去年销量仅36.75万辆的“后浪” , 这一市值超越充满戏剧性反差 , 引发业界关注 。
当然 , 对于特斯拉究竟是一家科技公司还是汽车公司一直有争议 。 不过单纯就造车这件事看 , 特斯拉目前干得还不错:以刚刚“及格”的产量规模 , 在全球中高端市场跨界带动起新能源汽车消费旋风 , 既是狂奔的领头羊 , 又是搅局的大鲶鱼 。
笔者认为 , 鉴于美股对科技股的偏好 , 特斯拉与丰田的PK不能仅仅看股价 , 谁能赢得未来 , 还需要多重维度的较量 , 并用时间来检验 。
丰田是全球第一家年产千万辆以上的车厂 , 其精益的生产方式一直被业界认可 。 尤其是在丰田规模化达到千万辆巅峰之后 , 其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一直难以被传统汽车厂家超越 。 然而 , 面对年产量仅仅几十万辆的特斯拉 , 丰田引以为傲的规模优势去哪儿了?这不能不提到围棋势的概念 。 与围棋终盘比较胜负依据的实空相比 , 势显得很虚 , 但盘中却被高手重视 。
比较丰田与特斯拉股价 , 科技实力中蕴藏的创新之势显然至关重要 。 这种势既包含传统内燃机面临的严苛排放法规造成的技术瓶颈 , 也包括新能源汽车零排放优点 , 以及续航里程、能量效率仍然存在的突破可能;既包括传统汽车厂商过于依赖建设、运维成本高昂的4S店销售模式 , 也包括特斯拉创新搞出的线下看车、网上订车、送车上门的全新销售模式……在规模化精益生产已经拧干毛巾最后一滴水的背景下 , 未来车企的利润增长点更依赖于创新之势的突破 , 而不是继续依赖规模膨胀优势 。
从汽车进化的角度观察 , 未来汽车走哪种能源路线尚不确定 。 因此 , 丰田汽车一直在储备混合动力、纯电动、氢能等不同的技术 。 而特斯拉靠纯电动起家 , 中美两个巨大的汽车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是其业绩支撑的重要因素 。 因此 , 在相当长的电驱动战略机遇期 , 一招鲜的特斯拉后发优势都会比较明显 。 在氢燃料电池依赖的加氢网络普及之前 , 路径储备比较丰富的丰田很难有绝对优势 。
面对未来汽车 , 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将改变传统汽车与人和环境、社会的关系 。 这一革命性颠覆更考验车企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开发和驾驭能力 。 在这方面 , 特斯拉尚未突破L3级别的瓶颈 , 尤其是其宣称的不用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 , 一直被业界质疑安全冗余不足 , 容易忽视静止的物体 。 丰田在自动驾驶方面也一直有战略布局 , 在中国市场也物色了合作伙伴 。 在造车新势力以及地图厂商主导下 , 各地自动驾驶技术试应用纷纷提速 , 部委层面今年也出台重磅政策扶持引导 。 未来 , 自动驾驶技术哪家强 , 是考验汽车公司硬实力的重要战场 。
不能不提的还有汽车质量管理对车企命运的影响 。 提到丰田 , 绕不过十余年前的“脚垫门”“踏板门” 。 其结果是 , 丰田在美国等地大规模召回车辆 , 并向消费者正式道歉 。 在对召回原因进行反思后 , 业界认为丰田全球化的生产链条布局导致品控出现问题是重要原因之一 。 对于特斯拉来说 , 全球各地已经发生的多起交通事故也已引发相关监管部门的注意 。
【丰田|特斯拉与丰田市值之外的较量】因此 , 当人们惊讶于一个汽车“后浪企业”股票市值创造神话的同时 , 一定不要忽视产品质量控制中隐藏的风险 。 很多时候 , 迟到的道歉是最昂贵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