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包含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 简称“社保” 。
社保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 但我们可能因为对政策理解不到位而走入很多谣言的误区 。
为此 , 辟谣君为大家整合了社保谣言并一一解读 , 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政策 , 从中受惠 。
综合篇
文章插图
领取电子社保卡后 , 实体社保卡将不能使用?
仍可使用!
领取电子社保卡后 , 实体社保卡仍然可正常使用 。
可通过展示二维码或扫一扫使用电子社保卡 , 也可通过电子社保卡页面上的功能按钮享受就业、社保等服务 , 均不影响实体社保卡的线下使用 。
实行电子社保卡 , 不是为了取消实体社保卡 , 而是为了更加方便快捷 , 能够将所有部门进行统一 。
电子社保卡的功能与社保卡一样 , 它同样具有身份凭证 , 信息记录 , 自动查询 , 就医结算 , 就业服务保障 , 社保关系转移等功能 。 如果出门忘带实体卡 , 可通过电子社保卡替代实体卡使用 。
需要提醒的是 , 实体社保卡如果丢失后办理挂失 , 那么电子社保卡将同样不可使用 。 一定要妥善保存实体社保卡哦~
社保中断可以补缴?
不可以!
根据《社会保险法》和《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有关规定 , 用人单位和职工依法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
参保单位和个人应该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 , 不得无故拖欠 。
以个人身份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未参保年限或中断缴费年限不能补缴 。
因单位原因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 应当向有关部门申诉 , 按法定程序要求原单位补缴 。
试用期可以不缴纳社保?
不合法!
社会保险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 。
根据《社会保险法》 , 除了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个人不需缴费外 , 其它三个险种 , 单位和个人按相关比例共同缴费 。 企业在试用期期间也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保 。
公司可以用支付现金方式取代缴社保?
不可取!
一些单位不给员工缴纳社保 , 但是会给员工发一笔社保补助费 , 用现金代替社保缴纳 。 但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
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应当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 缴费个人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 由所在单位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 。
用人单位和个人不得私下就社会保险费进行约定 , 由用人单位支付现金 。 员工个人自行办理社保缴纳的做法 , 不可取 。
公司可以让员工承诺弃缴社保?
违法!
现在 , 一些公司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要求员工出具一份书面承诺 , 承诺书中写明:员工自愿放弃该公司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 , 公司将社会保险费作为工资的组成部分 , 直接支付给员工 。 这是不合理且违法的 。
据《社会保险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 缴纳社会保险费 , 为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系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 , 该项义务不能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约定变更或者放弃 , 否则用人单位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人事档案没有转移到单位不缴社保?
不合理!
新员工入职 , 由于人事变动的关系 , 之前的人事档案可能没有及时从原来的单位调来 , 这时有些单位会称因为没有档案所以无法为员工缴纳社保 , 这是不合理的 。
依据《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以及《社会保险法》第六十条规定 , 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 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 。 可见员工没转档案不能成为用人单位不缴社会保险的理由 。
某些个人声称可以办理社保卡?
不可信!
根据相关规定 , 社会保障卡申请人可通过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网点或者网上服务平台申领社会保障卡 , 或者通过用人单位、就读学校以及人社部门委托的社会保障卡服务银行等其他机构代为申领 。 大家不要轻信个人“有办法”能办社保卡的谎言 。
基本养老保险篇
文章插图
养老保险断缴3个月 , 之前缴纳的额度和记录就清零了?
不会!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 ,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 , 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
这里的“累计缴费满十五年”是指职工或居民按照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累计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 。
【社保|辟谣特工队丨这些社保谣言不可信!(上)】因此 , 参保人因更换工作 , 或更换居住城市等原因暂时缴费中断 , 并不会影响之前缴费的记录 , 也就是说不管你在哪里干 , 养老保险都是接着算 。
参保人员去世后 , 个人账户的余额会“充公”?
不会!
按照《社会保险法》第十四条规定:
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 , 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 免征利息税 。 个人死亡的 , 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
以及第十七条规定: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 , 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 , 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 可以领取病残津贴 。 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
也就是说 , 参保人员死亡 , 无论是在职时去世还是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时去世 , 其个人账户中的余额 , 都可依法继承 。
“个人参保”没有“单位参保”养老金多?
当然不是!
“个人参保”和“单位参保”方式的区别不影响领取养老金的金额 。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 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 单位缴费比例为16%全部记入统筹基金 , 个人缴费比例为8%全部记入个人账户;灵活就业人员可以个人身份自愿参保 , 在本省上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60%和300%之间自主选择缴费基数 , 缴费比例为20% , 其中12%记入统筹基金 , 8%记入个人账户 。
除缴费比例、缴费基数确定办法不同外 , 灵活就业人员和单位职工的待遇计发相同 , 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时间均计算为缴费年限 , 与工龄政策已经脱钩 。
也就是说 , 在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 , 灵活就业人员和单位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是完全一样的 。
养老金以5年划一个档?
不存在!
有谣言称 , 养老金以5年一个档次划分 。 于是部分人可能有这样的担心:比如一个人缴纳社保15年 , 一个人缴纳社保18年 , 如果15年被分为一个档次 , 18年的按照15年计算 , 那么岂不白缴3年了?
这样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 。 在办理退休的时候 , 养老金待遇是按照社保的缴费年限来计算 , 不存在“档次”一说 , 更不存在“白缴三年”的情况 。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 累计缴费满15年 , 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条件 , 职工在达到法定退休之前工作有收入的 ,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保缴费 , 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缴费水平与养老待遇直接相关 。
简单来说 , 缴费年限越长 , 缴费基数越高 , 退休时领到的养老金就越多 , 也就是长缴多得 , 多缴多得 。
2020年减免社保费的力度很大 , 会影响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放心 , 不会!
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 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 , 人社部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 , 在社会保险方面出台了“免、减、缓、返、补”等一系列援企减负稳岗的政策措施 , 帮助市场主体克服暂时的困难 , 对稳企业、稳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人社部在出台这些政策的时候 , 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已经作了充分预判和精确测算 , 能够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
人社部在保发放方面做了周全的准备和安排 , 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通过加大实施基金中央调节力度、加快推进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工作和建立定期调度机制 。
总体上看 , 绝大部分省份保发放没有问题 , 个别保发放有困难的省份 , 在中央的帮助下也能够确保发放 。
互动环节
关于社保和基本养老保险 , 你还听过哪些谣言?评论区告诉我们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http://www.gov.cn/flfg/2010-10/28/content_1732964.htm
[2]《实施若干规定》
http://www.gov.cn/flfg/2011-06/30/content_1896608.htm
[3]《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http://www.gov.cn/banshi/2005-08/04/content_20250.htm
[4]《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http://www.gov.cn/zwgk/2005-12/14/content_127311.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3-04/15/content_1811058.htm
作者 | 李涵
编辑 | 陈钦耘
插图 | 刘慧娴
初审 | 刘茜子
审核 | 何凌南
终审 | 黄毅
推荐阅读
- 米歇尔·戴斯玛克特|海奥华预言的真相,地球人被带到九级文明,揭开神话背后的秘密
- 红豆和玉米面是绝配,一个做皮一个做馅,包好入锅一蒸,特香
- 绝对超级下饭的家常菜,烹制简单,香味浓郁特别解馋,百吃不厌!
- 春节过后请客吃饭教你几道美味特色的下酒菜,简单易学,味道超赞!
- 孩子特爱吃的煎饼,颜色鲜艳,营养美味,2分钟出锅,看到就想吃
- 特爱吃的几道家常菜,轻松拿下,让你秒变大厨!好吃又下饭营养
- 早餐就爱吃菜团子,不用发面,冬天蒸一锅吃的特过瘾,比馒头还香
- 杨振宁|清华大学辟谣:杨振宁逝世系谣言
- 大虾沙拉子造型美观,味道香鲜,特别适合小孩食用
- 杨振宁|清华辟谣杨振宁去世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