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最终篇):寄生虫与维生素D的影响

上一篇介绍了饮食调整改善荨麻疹 , 这一篇介绍2个影响荨麻疹的关键饮食 , 肠道微生物和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 。改善肠道和提升维生素D到适当水平 , 都可以有效改善荨麻疹有关病情 。
肠道微生物
2019年11月汕头大学医学院发表的一项对照组研究 , [20] 比较了10名CSU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组的肠道菌群 , 发现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菌群组合显著不同 , 患者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s)较少 , 包括大肠杆菌等的细菌则较多 。 该研究对10名患者使用了益生菌治疗 , 但细节并没有披露 , 看来效果不怎么样 , 研究只提到当患者肠道的大肠杆菌较多 , 治疗效果就不显著 。
2020年山西医科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21],分析了100名CSU患者和100名健康对照组受试者的肠道菌群 , 同样发现CSU患者包括拟杆菌属等菌群较少 , 而且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也较少 。 研究也发现前一年使用过抗生素跟CSU的患病风险有关联性 。 研究的结论是CSU患者的菌群改变可能加剧身体的炎症反应 。
2016年意大利的一项临床研究 , [22]52名CSU患者接受连续8周接受益生菌的治疗 , 当中14名没有完成流程 , 当中11名不继续的原因是没有感觉病情有改善 。 剩下的38名患者中 , 11名(28.9%)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 27名(71.1%)病征没有改善 。 该研究使用的益生菌组合是唾液乳杆菌+短双歧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LS01 and Bifidobacterium breve BR03) 。 所以该研究是个反面教材 , 这个组合的益生菌不太灵 。
近年有研究指出单细胞寄生生物“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跟荨麻疹有关联性 。直至20年前 , 我们对人芽囊原虫认识都较少 , 一直以为人芽囊原虫是无害的酵母菌 , 但近年研究开始关注人芽囊原虫跟各种炎症性疾病的关系 , 包括炎症性肠病等 。2019年巴西发表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 , [23] 53.5%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同时受到人芽囊原虫感染 , 当中13.8%同时发现其他寄生虫 , 但该研究没有对照组 , 所以无法知道用同样的检查方法测试健康人群是否有类似的感染率 。 但之前的研究虽然显示不同地方人芽囊原虫的感染率不一样 , 在发达国家的感染率一般在5%左右 , 发展中国家则有高至30%-60% 。 [24] 我国的感染情况如何呢? 2013年南宁一所医院对到医院体检或就诊的4 263例南宁市城区人群进行粪便检查,对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进行分析 。 结果检出人芽囊原虫感染者320例,感染率为7.51% 。 [25]
2019年的一项文献回顾[26],发现很多感染人芽囊原虫的患者 , 当成功治疗人芽囊原虫感染后 , 荨麻疹和其他皮肤有关的问题都一同痊愈 , 研究人员的结论是人芽囊原虫可能是一直被忽略导致荨麻疹的一个原因 。
慢性荨麻疹(最终篇):寄生虫与维生素D的影响文章插图
值得注意的是 , 在“健康人群”中感染人芽囊原虫的比例也不低 , 但不代表人芽囊原虫不会引致各种炎症性疾病 , 因为“健康”在临床上是没有发现病征而已 , 感染人群没有出现病征不代表身体免疫系统没有受到刺激 , 也不代表经过一段时间后免疫系统有关疾病不会出现 。 可惜单单靠粪便种菌检查人芽囊原虫也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 , 需要配合DNA的PCR分析才能达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
除了人芽囊原虫感染外 , 2015的一项系统性回顾 , [27] 也指出整体的寄生虫感染跟荨麻疹的关系 。研究回顾了21个荨麻疹研究使用了抗寄生虫药物的研究 , 当中16个研究(76.2%)显示最少1个或以上的病人的荨麻疹病征有改善 , 9个研究(42.8%)超过50%有效 。 所有研究一共200多名患者中 , 35.7%的荨麻疹患者的病情在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后得到改善 , 而同时改变饮食的荨麻疹患者比不改变饮食的患者改善病情的成功率更高 。 该研究也分析了18个同时有检查荨麻疹的寄生虫感染研究 , 发觉所有寄生虫感染的的研究都显示有不同比例的患者同时患上荨麻疹 , 最高比例的研究显示66%的寄生虫感染者同时患上荨麻疹 。 这18个研究中报告了88例荨麻疹患者接受抗寄生虫药物治疗 , 当中85名(96.6%)患者的荨麻疹得到改善 。 而寄生虫中 , 除了人芽囊原虫外 , 类圆线虫(strongyloidiasis)同样有多个对照组研究证明增加荨麻疹患病率 。上面的数字可能有点多 , 我的解读是 , 受寄生虫感染的患者 , 很大部分都患上荨麻疹 , 差不多所有患者治疗寄生虫后 , 荨麻疹都得到改善 。 但荨麻疹患者中 , 可能并不是都感染寄生虫 , 但有超过1/3的患者在接受寄生虫药物治疗后 , 荨麻疹得到改善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荨麻疹患者由于临床上首要关注的是荨麻疹而不是寄生虫 , 所以假阴性和误判寄生虫种类的概率可能更高 , 我的理解是 , 不排除如果能够更准确判断荨麻疹患者是否感染寄生虫 , 感染了什么寄生虫 , 提高治疗寄生虫用药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 上述1/3的荨麻疹患者在使用抗寄生虫药后改善病征的比率 , 有可能会更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