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房子|上海这家百年老字号西餐厅,中午顾客大多讲上海话,晚上讲普通话

赵珺还记得 , 40年前 , 母亲牵着她的小手 , 走过陕西南路红房子西菜馆门口的时候 , 她对店门口明亮的橱窗依依不舍 。 那一年 , 赵珺才六岁 , 这是她对红房子西菜馆最初的记忆 。
她不会想到的是 , 40年之后 , 她当上了红房子西菜馆副经理 , 而这家店已从陕西南路 , 搬到了淮海中路845号 。 如今 , 这家百年老字号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 , 正在慢慢平和下来 , 但所有的细节中 , 依然保持着骨子里的骄傲和冷静 。
红房子|上海这家百年老字号西餐厅,中午顾客大多讲上海话,晚上讲普通话文章插图
“要从听从客人点菜 , 到带会客人如何点菜”
“时代在变 , 顾客就在变 。 ”赵珺说 。
1990年 , 赵珺刚刚进入这家西菜馆 。 那个时候 , 顾客多是上海人 , 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而现在 , 中老年人和年轻人 , 上海人和外地人、新上海人的比例 , 有了相对明显的倒置 。
有意思的是 , 每天中午与晚上 , 两种不同年龄、不同地域文化的食客 , 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 “中午多是中老年人 , 店堂里听到的多是上海话 。 到了晚上 , 年轻人多一点 , 普通话是主要的交流语言 。 ”赵珺感慨于这样的变化 。
红房子|上海这家百年老字号西餐厅,中午顾客大多讲上海话,晚上讲普通话文章插图
红房子|上海这家百年老字号西餐厅,中午顾客大多讲上海话,晚上讲普通话文章插图
红房子旧照
针对不同人群的点菜 , 考验着她这样以服务品质为技能的管理者 。 “点菜 , 是我们服务员的看家本领 。 ”赵珺说 , 要鉴貌辨色 , 要根据顾客的相貌、着装、举止、谈吐 , 不同心态、不同场景 , 提供恰如其分的点菜服务:有的注重于实惠 , 有的注重于颜面 , 有的注重于快捷 。 服务员相当于半个营销员、半个心理分析师 , 甚至是半个厨师 。
红房子|上海这家百年老字号西餐厅,中午顾客大多讲上海话,晚上讲普通话文章插图
所谓半个厨师 , 指的是食台服务 , 比如煎牛排 。 根据客人的需要 , 要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 , 当场动手烹制 。 “三分熟是煎一分钟 , 七分熟是煎三分钟 。 ”
事实上 , 赵珺刚进红房子 , 就跟着师傅唐经理学店堂服务 , 从认识西餐刀叉、刀叉摆放使用、餐巾桌布铺放开始 。
当年 , 西菜馆一楼是公司大菜 , 也就是商务套餐 , 有炸猪排、罗宋汤之类;二楼是点餐;三楼是包房 。 赵珺在每个楼面逐一做下来 , 已经谙熟了各种技巧 。 师傅教给她一句话:要从听从客人点菜 , 到带会客人如何点菜 。 “在尊重客人选择的同时 , 合理引导 , 原则是需求与实际的结合、营养与口感的结合 , 同时注意点菜不重合、不浪费 。 ”
除了会点菜 , 红房子要求服务员热情 , 微笑中带着礼貌、谦逊与尊重 , 让人觉得在这里用餐很受重视 , 如 , 服务员会在电梯口接送客人……
如今 , 赵珺已是一位国家级服务高级技师 。 她的许多顾客都成了她的朋友 。
“红房子是有浓烈的创新基因的”
“有人说 , 红房子翻来翻去就是那几道菜 , 没创新;我觉得 , 那是莫大的误解 。 ”赵珺说 。 事实上 , 老熟客对红房子的菜式了如指掌 , 点菜更像是点一种情怀 , 而对于新顾客 , 赵珺会花很多力气 , 培训服务员介绍创新的菜式 。
红房子|上海这家百年老字号西餐厅,中午顾客大多讲上海话,晚上讲普通话文章插图
红房子旧照 。
“我们的菜谱 , 一年更新一次 。 经典菜式占四成 , 创新菜式占六成 。 遇到点菜的新顾客 , 我们会推荐一道经典菜式 , 剩下的会介绍近些年研发的创新菜式 。 ”
其实 , 红房子是有浓烈的创新基因的 。 赵珺介绍 , 早年红房子有一个传统 , “一周培训一次 , 由厨房里的大师傅 , 每人给大伙儿说三道菜 , 一周换一人 。 这些菜式并不在菜谱上 , 而是这些大师傅在过往岁月里见过的、尝过的、压箱底的‘干货’ 。 新来乍到的厨师 , 这个时候如入宝山 , 一字一字记录下来 , 将来用作菜式更新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