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房子|上海这家百年老字号西餐厅,中午顾客大多讲上海话,晚上讲普通话( 二 )


【红房子|上海这家百年老字号西餐厅,中午顾客大多讲上海话,晚上讲普通话】不过 , 经典还是经典 , 西餐的配方是不变的 , 这也就是红房子那些老熟客 , 品尝“情怀”的依据之一 。
1998年 , 公司组织代表团去西餐发源地法国考察一个月 , 代表团拿出来的菜式 , 让当地接待的法国同行感到惊讶:那是他们祖父母辈烹制的味道 。 而法国同行 , 已经对西餐进行了大量的改良 , 甚至将中式食材和原料引进西餐 。
不过 , 令中方代表团欣慰的是:那道法式洋葱汤 , 还是一样的口味、一样的烹制、一样的火候 。
赵珺很熟悉这道洋葱汤的制作过程 , 这是目前红房子点的最多的菜品之一 。
“洋葱剥皮切丝 , 炒到水分、糖分吐出 , 洋葱颜色变成褐色;10斤出一斤 , 不能焦、不能苦;加高浓度牛茶(牛肉汤 , 但里面没有牛肉) , 再放盐和胡椒粉……这是传统的工艺 , 保留得最完整 。 这道菜耗的是时间 , 单单炒洋葱这个动作 , 就要两个小时 。 ”
“丢失就太可惜了 , 就像上海方言一样”
不太忙的时候 , 赵珺会向饶有兴致的客人 , 讲一些食物的制作和典故 。
“你看这虾仁鸡尾杯 , 用的是水油 , 等虾仁浮起来 , 撇了沫捞起 , 然后油锅烧热 , 下虾仁一翻 , 盛在鸡尾酒杯 , 这是一道经典传统菜……”
“腓力厚牛排培根鹅肝 , 这道菜有20年了 , 原料是第一位的 , 然后是烹饪技术——鹅肝要煎得不腻不生、恰到好处 , 牛排成熟度全靠火候 , 培根的烟熏味进入牛排 , 能增加牛排香味……”
赵珺最愿意讲述的是那一道烙蛤蜊的典故 。
红房子|上海这家百年老字号西餐厅,中午顾客大多讲上海话,晚上讲普通话文章插图
新中国成立后 , 有段时间 , 红房子的名菜“烙蜗牛”用作食材的法国蜗牛断了档 , 从国外进不来;大厨俞永利遍找食材 , 最终用蛤蜊替代了蜗牛 。 “这道烙蛤蜊 , 食材要求高 。 蛤蜊易缩水 , 肥一点的蛤蜊 , 1斤才出3两3钱肉 。 蛤蜊壳是盛器 , 放盐烤至几分熟 , 再放大蒜、芫荽草在明炉里烧 , 铁盘端上来时 , 满室鲜香 。 ”赵珺说 , 这就是创新 , 创新要符合食材特点、顾客需求与时代节奏 。
“过去的节奏慢 , 红房子的客人愿意等 , 笃悠悠地享受面前的西餐;现在 , 大多数顾客已经缺乏了耐心 , 年轻人更是这样 , 希望刚点完餐 , 就能送到眼前来 。 我们也要适应这样的变化 , 用现代化的厨房设备 , 加快操作流程的节奏 。 ”
赵珺觉得 , 红房子西菜馆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 , 她付诸了几十年的青春、热情 。 红房子西菜馆和正广和汽水、大白兔奶糖 , 还有字正腔圆的上海方言一样 , 代表着上海的文化 , 是一部分上海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
“丢失就太可惜了 , 就像上海方言一样 , 我儿子就说得很烂 。 我最大的使命是 , 希望吸引年轻人 。 再过十几年 , 否则等我们现在这批老顾客再也走不动了 , 来不了店堂了 , 红房子西菜馆就没有人再想起来了 。 ”
这些年 , 红房子西菜馆与社区一起联手 , 每年开设一些课程:教社区的小朋友做简单的西菜 , 认识西餐的礼仪 , 还做一些网上直播 。 她看到有粉丝说:我小时候 , 穿着漂亮的白色公主裙 , 和爸妈在这里吃饭 , 第一次用刀叉 , 第一次知道公众场合要小声说话 , 第一次知道罗宋汤和猪排是西餐的搭配 , 吃完想在餐厅玩一会儿 , 被老妈嘘一声阻止了 , “吃饭优雅点 , 不要乱跑”……赵珺笑了 , 她想起小时候母亲拉着她 , 加快脚步走过红房子的情景 。
图片:采访对象提供
栏目主编:唐烨 文字编辑:唐烨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业师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