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图|敦煌壁画中的“婚嫁图”

婚嫁图|敦煌壁画中的“婚嫁图”
本文图片
莫高窟445窟盛唐婚嫁图
婚嫁图|敦煌壁画中的“婚嫁图”
本文图片
婚嫁场面
婚嫁图|敦煌壁画中的“婚嫁图”
本文图片
榆林窟 25窟的婚礼场面
敦煌学专家从敦煌石窟的壁画中发现 , 在现存的5万多平方米的壁画中 , 至今保存有40余幅古代“婚嫁图” , 这些“婚嫁图”起于8世纪的盛唐 , 终于10世纪的宋初 , 时间跨度长达200多年 。 据敦煌学专家研究表明 , 它们是我国目前现存独一无二的、数量最多的、内容最为丰富的中国古代婚俗图像资料 。
取材于经变画中的婚嫁场面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婚嫁图”不独立成幅 , 只是经变壁画《弥勒经变》中的一个画面 , 该经变是依据刘宋沮渠京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西晋竺法护《弥勒下生经》、《弥勒大乘佛经》、唐义净《弥勒下生成佛经》等佛经绘制而成的 。 《弥勒经变》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弥勒下生的故事 , 目的是宣扬弥勒信仰 。 据《弥勒下生经》称:在弥勒净土世界中“人寿八万四千岁 , 女人年五百岁 , 尔乃行嫁 。 为了反映这一内容 , 盛唐以来的《弥勒经变》中便绘制了“婚嫁图” 。 所谓弥勒净土是乌托邦式的神话 , 女人五百岁才出嫁也是子虚乌有 。 经变图作为向大众普及佛教的形象直观的工具 , 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作替代是其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 。 所以弥勒世界中的婚嫁场面实际上就是人间现实生活婚嫁的再现 。 古代画工们以现实生活中的婚礼仪式为素材 , 巧妙构思 , 绘制出一幅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富有时代特征的图画 , 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古代的婚嫁习俗 , 使我们今日得以目睹千年以前新郎、新娘的婚嫁场面 。
敦煌壁画“婚嫁图”的主要内容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40余幅《婚嫁图》描绘的全是婚礼场面 , 其基本内容由两组画面构成 。 一组是礼席 , 即结婚喜筳 , 包括篷帐、宴席、亲友宾客等;另一组是成礼 , 以新郎新娘拜堂为中心 , 画面简单的只有新婚夫妇行礼的场面 , 画面详细的可体现成礼的有关仪式 , 如迎亲、财礼、奠雁及青庐等 。 这两组画面是每幅“婚嫁图”必须有的内容 , 不可或缺 。
婚礼中设置篷帐 。 唐代婚礼一般都要设帐 , 且多达三种 。 一是新婚夫妇交拜 , 行同牢合巹礼的青庐;二是供新郎新娘行拜堂礼的帷帐;三是招待宾客宴饮、安置礼席的篷帐 。 三种篷帐都设在庭院中 。 婚嫁图中的青庐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穹庐 , 又名毡帐 , 婚礼专用者称之为青庐 。 莫高窟445窟、116窟、148窟、186窟、360窟、9窟、156窟、53窟、454窟和榆林窟38窟等十个洞窟的“婚嫁图”都有青庐图像 。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今士大夫家婚礼 , 露施帐 , 谓之入帐 , 新妇乘鞍 , 悉北朝余风也 。 ”“北方婚礼 , 必用青幔为屋 , 谓之青庐 , 于此交拜 , 迎新妇 。 ”据考证 , 青庐之俗从后汉以来一直在包括敦煌在内的我国广大地域流行 。
既然青庐来源于少数民族 , 为什么在中原、在汉族的婚礼中广泛采用呢?研究敦煌婚俗的敦煌学专家谭蝉雪女士认为:一是贵其名与婚宜 。 青庐又名“百子帐”因制作时以大量的枝木相扭成圈 , 用绳交络 , 连锁而成 , 本称“百枝帐” , 取其谐音和吉祥之义为“百子帐” , 正合婚礼所需 。 且青庐内壁枝木交错作菱形 , 外覆以青缯、青缦 , 可张可合 , 搬迁自由 , 也正合婚礼在庭院中举行的需要 。 二是作避煞之用 , 古代婚礼有三煞之说 , 即青羊、乌鸦、青牛三神 , 新婚夫妇不宜入屋 , 否则对家长不利 , 还会无子 。 青庐设在屋外 , 自是避煞的最佳处所 。 婚礼中的青庐之设 , 是少数民族的穹庐与汉民族多子多福的“百子“观念的结合产物 ,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青庐形象 , 则为人们认识这一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提供了最形象直观的证据 。
【婚嫁图|敦煌壁画中的“婚嫁图”】婚礼中的乐舞 。 我国古代的礼法观念认为 , 婚礼是阴礼 , 乐为阳气 , 所以婚礼不用乐舞助兴 。 《礼记》中说:”娶妇之礼 , 三日不举乐 , 思嗣辛也 。 昏礼不用乐 , 幽阴之意也 , 乐 , 阳气也 。 “昏礼不贺 , 人之序也 。 ”这些观念为后世制订礼制、修订礼书的人所遵从和推崇 , 但在实际生活中未必真为人们所采纳和遵守 。 结婚乃人生喜事 , 用乐舞增加欢庆气氛是人之常情 , 故乐舞助兴庆贺婚礼历代不绝 , 至唐代时已相当盛行 。 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 。
奠雁之礼 。 奠者 , 献也 。 婚礼的“六礼”规定 , 除“纳吉”外 , 其它五礼都要用雁这种候鸟 , 婚礼为何用雁 , 其含义一是雁逐阴阳寒暑 , 似妇人之从夫 。 二是雁为候鸟 , 不失时 , 不失节 , 以喻男女信守不渝 。 三是排列有行、长幼有序 , 示家庭之敦睦 。 用雁的礼数在敦煌已简化 , 只在成礼时用一次雁 。
婚礼中男拜女 。 古代中国的礼节多以拜为主 , 拜礼的名目繁多 , 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时 , 跪拜之礼发生了变化 。 据《唐书》记载:武则天当皇帝后 , 为了提高妇女的地位 , 出现了男拜女的情形 。 特别是作为人生大事的婚礼场面中 , 新郎向新娘行跪拜礼 , 更是体现出了全社会尊重女性的风气 。 在敦煌壁画的“婚嫁图”中 , 有17幅这类男拜女的景象 , 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新郎行拜礼时 , 男跪女不跪的习俗 , 新郎匐伏于地行叩首礼时 , 新娘则在一侧欠身合掌 。
敦煌壁画“婚嫁图”是中国古代婚礼的真实再现
敦煌壁画中“婚嫁图”虽然取材于佛教故事 , 画于佛教氛围浓厚的石窟当中 , 但它只是借用佛经之名而画世俗之婚礼 。 在敦煌壁画中众多的古代婚礼场面 ,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婚俗习惯和当地的风土人情 。 在这些婚嫁图中 , 描绘最为生动的是445窟的婚礼图 。 这幅婚礼图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婚礼中最重要的场景 。 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 , 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歌舞乐伎都一一表现出来 。 在热闹的青庐中 , 新郎新娘面带微笑并坐于上方,宾客在四周围坐 , 观看精彩的乐舞表演 。 场地中间是一名正在表演的舞伎 , 旁边还有数名伴奏的乐伎 , 他们或立或坐尽情为舞者伴奏 , 他们所用的乐器形色各异 。 这幅婚嫁图描绘得十分精细 , 可谓栩栩如生 , 妙趣横生 , 反映了浓厚的古代婚礼习俗 , 不仅描绘了场内的热闹的气氛 , 而且独具匠心地刻画了场外的情景 。 图中描绘了青庐外面活泼可爱的儿童 , 由于受到限制不能进入场内 , 当听到美妙的乐舞后便好奇地从缝隙中偷看 , 神情专注 , 画面极具生活情趣 。 这正好验证了《唐书》记载的“自唐武后欲尊妇人 , 始易今拜 , 是则女屈膝下拜……”可见 , 此风传习已久 , 壁画内容与文字记载非常相似 。
来源:兰州晚报 , (本文写作时参考谭蝉雪《敦煌婚姻文化》、李忠武《天下第一说敦煌》、高德祥《敦煌古代乐舞》等书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