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新世纪文学二十年:小说、诗歌与非虚构进入当下现场的秘径还有哪些可能?( 四 )
也因为此 , 21世纪诗坛如罗振亚所说 , 总体上看众语喧哗 , 人气兴旺 , 诗学风格、创作主体、生长媒体与地域色彩等纷呈的镜像聚合 , 异质同构 , “和平共处” , 形成了诗坛生态平衡的良好格局 。 “应该说 , 诗歌从流派写作、社团写作走向个人写作 , 本是回归原初的好事 , 但焦点主题和整体艺术趋向的瓦解丧失 , 差异性的极度高扬 , 也使诗坛在读者关注热情减退的无奈中 , 失去了轰动效应和集体兴奋 , 边缘化程度越来越深 。 ”
与此相仿 , 在罗振亚看来 , 新世纪以来中国诗坛缺乏重量级诗人诗作 , 这种缺乏 , 也使得诗歌整体意义上的繁荣打了折扣 。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人化写作带来的负面效应有关 。 “尤其是一些诗人将‘个人化写作’当成回避社会良心、人类理想的托词 , 自我情感经验无限度的膨胀漫游 , 即兴而私密 , 平面又少深度 , 有的甚至拒绝意义指涉和精神提升 , 剥离了和生活的关联 , 诗魂变轻 。 另外 , 把创作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歌 , 过度迷恋技艺打造的自由和快感 , 恣意于语言的消费狂欢 , 也发生过不少写作远远大于诗歌的本末倒置的‘悲剧’ 。 ”
本文插图
路易丝·格丽克
不要把诗歌读成个人的传记 , 诗歌和语言、经验、想象等等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 只有当个人的经验上升为美学经验的时候 , 诗歌才是成立的 。
由此引申开去 , 诗歌写作该怎样避免这种“悲剧”?霍俊明举例说 ,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路易丝·格丽克曾提醒美国评论家说 , 不要把诗歌读成个人的传记 , 诗歌和语言、经验、想象等等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 只有当个人的经验上升为美学经验的时候 , 诗歌才是成立的 。 “这些话对于个人化写作 , 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 ”而长诗写作体现诗人的综合能力 , 代表了诗人与诗学之间的一个终级挑战 , 也意味着对于个人化写作的提升 。 以霍俊明的理解 , 中国汉语诗人在这方面焦虑尤甚 。 “我们所能想到的长诗的范本 , 基本上都是西方的长诗 , 中国当代诗人希望于此有所突破 。 新世纪以来 , 也确实出现了诗人扎堆写长诗的现象 , 但这里面有一部分是不成立的 , 可能只是拉长了篇幅 , 扩充了字数 。 但长诗的整体精神 , 包括诗歌的结构等等 , 有的可能并不是那么完整 。 ”
无论如何 , 如诗人吉狄马加所说 , 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绝对都是个体写作 。 亦即 , 诗人的写作一定融入了个体的生命经验 。 但诗人还是要追求一种人类的普遍价值 , 也只有写出普遍性 , 才能找到更为广泛的共鸣 。 在吉狄马加看来 , 这对于当今诗歌写作有一种紧迫性 。 “我在成都的时候曾陪同一位美国很重要的诗人 , 他夫人问我:当代诗人和唐代诗人 , 谁更伟大?我说 , 唐代的诗人再伟大 , 也不可能写今天的文章 。 因为今天的问题 , 今天的经验 , 必须由今天的诗人来回答和书写 。 这也是当代诗人很重要的个体经验 , 他们必须见证这个时代 。 ”
03
非虚构写作:它的态度、精神和路径 , 能不能凿穿文学和现实秘道?
毫无疑问 , 非虚构写作以见证时代见长 , 非虚构写作者也居多以此作为自己的写作使命 。 新世纪以来 , 从各大非虚构写作平台到抖音快手的视频直播 , “非虚构”俨然成了一种跨领域的热潮 。 第四期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邀请的嘉宾学科或从业背景遍布人类学、社会学、新闻学、历史学、影像艺术等 ,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非虚构”已经形成了怎样一种声势浩大的景观 。
或许 , 中国近年的“非虚构热”如金理所说源于一种文学焦虑——以小说为代表的虚构无力回应今天的时代 , 也无力和当下建立真实有效的关联 , 因而转向非虚构寻求一种帮助 。 “非虚构热”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源于“非虚构”的开放性 。 以金理的观察 , 非虚构似乎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吞噬一切的文类 。 不只是在文学领域 , 非虚构还向其他人文社科领域开放 。 “我们读到的很多我们以前觉得应该是史学著作 , 新文化史、微观史方面的著作 , 现在都可以放到非虚构里面 。 ”与此同时 , 有些标志性的文学奖项也把历史学家的著作 , 归在非虚构文学的名目下面 , 这也代表了文学界一种柔软的身段 。 “我们愿意把我们的视野打开 , 但是我也觉得我们的非虚构在不断地开放的过程当中 , 会不会把这个文类应该有的质的规定性也丧失了?”
推荐阅读
- 英超|在新世纪当中,比利时最伟大的球员都有哪些呢
- 蒂姆·邓肯|生涯15次入选最佳阵容太难了!放眼历史仅4人完成,新世纪只有3人
- 文学报|童末:有意义的写作是在对生命之敌的不断辨认中完成的
- |无私奉献 科学报国|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援藏援疆代表座谈共话家国情
- 北洋军阀史研究|新刊:《武汉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目录
- 浙大学报英文版|罗氏沼虾蜕皮过程中释放的氨基酸组分是引发同类残杀的因素?
- 文学报|诺奖作家马哈福兹“开罗三部曲”新版推出:他为何视小说为“狡猾”的艺术?| 此刻夜读
- 文学报|她是诗人隐士,只赚取一只小鸡的钱,以长久的耐心定义何为文学“天才” | 此刻夜读
- 文学报|让全球读者好奇的“匿名作家”,通过无数“碎片”拼凑出最真实而锐利的表达 | 此刻夜读
- 文学报|小说带来的乐趣无穷,这些伎俩技巧仅是万中之一 | 此刻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