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新世纪文学二十年:小说、诗歌与非虚构进入当下现场的秘径还有哪些可能?( 三 )


话虽如此 , 如评论家颜炼军所说 , 先锋文学对语言本体的重视依然值得重视 。 作家面临的永恒难题正是先锋的要义 , 亦即通过改善语言和形式来呼应和锻造生活经验的“变”与“常” 。 “有效的写作始终是先锋的 , 不仅探索新经验带来的刺激 , 最后也归结为语言形式的变革与更新 , 由此形成经典文本 。 ”
02
诗歌∶充分表达个体经验的同时 , 怎样连通民族、历史、时代的经验?
第三届扬子江诗会·大家讲坛设计了“主要凭借个体发展的新世纪诗歌带来了何种新变?”“新世纪诗歌的成就及其经典化的可能性”两个议题 , 议题潜在的背景即是 , 新世纪诗歌二十年是否留下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文本 。
诗评家张清华前两年曾编过一部中国新诗百年编年 , 他按照诗歌发表年份编下来 , 编了十卷 , 大致是十年为一卷 , 他发现其中有些卷经典性比较高 , 有些卷的经典性就比较差 。 当编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 他发现那时的诗歌给人目不暇给之感 , 觉得哪怕是删掉一首都可惜 , 所以这一卷也编得特别厚 , 但到新世纪以后 , 他就开始犹豫了 , 他如果选那些粗糙的 , 出版社也不会容忍 , 但选那种四平八稳 , 抒情性很强的 , 他又特别不甘心 。 总而言之 , 在他看来 , 两相对比 , 九十年代留下来的经典文本 , 是相对比较多的 。 而新世纪以来的诗歌虽然也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文本 , 但要说完成性高的 , 无可挑剔的文本则比较少 。
文学报|新世纪文学二十年:小说、诗歌与非虚构进入当下现场的秘径还有哪些可能?
本文插图

三十卷本《中国新诗百年大典》封面 , 长江文艺出版社
这并不是说新世纪以来可供挑选的诗歌数量少 。 诗评家霍俊明援引相关数据表示 , 当今中国诗歌的数量实际上极为可观 。 “全唐诗也就五万多首 , 但今天每一天诗歌的产量 , 包括数字平台上发出来的 , 就已经超过了全唐诗 。 ”霍俊明进一步表示 , 如今在有关诗歌网站上注册的人数就已经超过了一千万 , 我们所能看到的民间交流的诗歌刊物 , 包括以书代刊的诗歌刊物 , 也有1100多种 。 这样一个发展盛况本身 , 也是新世纪诗歌二十年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 。
当然 , 新世纪诗歌更是在形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这主要体现在2000年以前 , 中国诗歌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流派、社团 , 或者说诗人们通过群体发声 。 新世纪以来 , 诗人们变成了一个个单数的个体 。 他们的写作 , 就像评论家何平所说 , 越来越成为一种个人化写作或者说个体诗学 。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 诗人们该如何表达 , 更准确地说 , 诗人们在自由充分地表达个体和自我的经验的同时 , 怎样连通民族、历史、时代的经验 , 成了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重要命题 。
显而易见 , 这一命题的提出 , 源于与会诗评家都认识到 , 新世纪以来诗歌经典文本的缺失 , 与很多诗人都没能在两个经验之间搭起坚实的桥梁 , 或者是如何平所说 , 没能在这中间找到一个隐秘的通道有关 。 但个人化写作作为一种写作形态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 在诗评家罗振亚看来 , 个人化写作是对新诗、尤其是“十七年”以后的写作和1980年代包括政治诗、文化诗、哲学诗在内的集合性写作反拨的结果 。 它是诗人从个体身份和立场出发 , 独立介入文化处境、处理时代生存生命问题的一种话语姿态和写作方式 。 “有别于主要依托流派、社团的写作 , 个人化写作超越了‘自我表现’ 。 它以一种沉潜的气度 , 回归写作本身 , 从而将技艺作为评判诗歌水平高低的尺度依据 。 个人化写作对思潮写作和运动写作历史的终结 , 也淡化了为文学史写作的恶劣风气 。 同时 , 个人化写作奉行的那种极力推崇张扬的差异性原则 , 也为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使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实现了诗的自由本质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