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英|公报解读|刘守英:迈进“十四五”,中国城市“生死线”渐明


每经采访人员:江然 余蕊均 吴林静每经编辑:杨欢
刘守英|公报解读|刘守英:迈进“十四五”,中国城市“生死线”渐明
本文插图

刚刚 ,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 , 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
当前中国城市的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 下一步怎么走?全会提出 ,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 ”
事实上 , 在历经若干年快速城镇化之后 , 我们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由2013年的35.93%提高至2019年的44.38% 。 按照世界经验 , 接下来摆在我们面前的将是城镇化增速有所放缓的局面 。 这也意味着 , 长久以来依靠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或将慢慢淡出 。
全球化大潮下 , 中国城市自身也走向了升级转型的关口——无论是内涵、发展模式还是人口的聚集 。
而当人的流向决定了城市去向 , 中国城市势必迎来一次急剧分化 , 能够率先在现有城市骨架内注入创新内容的城市 , 将在竞争中活下去 , 而那些空有商品房、宽马路、大广场的城市则将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死去” 。 换言之 , 在“十四五”这个关键时间节点 , 中国城市将划出“生死线” 。

与此同时 , 中国城市发展还不得不面临另一个严峻问题——城乡关系 。 在城镇化率仅50%-60%的阶段 , 中国大多数乡村就已衰败 。
全会提出 ,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在这背后有若干成体系的问题:中国农民的未来在哪里 , 乡村振兴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 现代化通过什么来实现?
作为当初从农村成功“撞城”、撞出一条出路的代表人物之一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院长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 他用三次“撞城”来描述自己的人生:第一次是从偏远的湖北洪湖考入复旦 , 第二次是一大家人寻求生活改善到北京落脚 , 第三次则是从一个农村娃成为一个研究学者 。
刘守英|公报解读|刘守英:迈进“十四五”,中国城市“生死线”渐明
本文插图

△ 刘守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副部长 。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土地制度与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城乡互动 。 图片来源:清华城镇化智库

刘守英院长的个人经历侧面印证了一个社会进步的基本取向:公平正义 。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进入城市平等工作生活的权利 。 他认为 , 在“十四五”这个关键阶段 , 无论是城乡关系还是人地关系 , 都将发生一些实质性的改变——我们的城市将越来越回归本质 , 而我们的乡村则将拥有其本该拥有的东西——体面 。
刘守英|公报解读|刘守英:迈进“十四五”,中国城市“生死线”渐明
本文插图


核心提要
接下来对经济增长做贡献的 , 还是主要在城市
城市越来越回到本质——一个创新集聚、知识密集、思想交流的地方
城市是为了喜欢他的人而生
原来靠土地融资来推进城市化的模式行不通了
死掉的城市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理解到城市的本质
新的城市发展动力没法设想 , 也不是规划出来的 , 而是需求导向
人一旦开始动起来 , 对整个城市的配套、规划、治理、产业 , 都会带来非常大的改变 , 这些可能是“十四五”期间最大的变数 。
城市进化论:在当前大的国际形势下 , 中国经济要找出路和机会 。 “十四五”期间 , 城市化肯定还是会被寄予很大期望吧?

刘守英: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整个国家经济动能来讲 , 大家对城市化还是有很大期望的 , 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城市化速度可能放缓 。
一般来讲 , 城市化率在30%~60%区间是一个快速城市化阶段 , 到达60%以后应该慢下来了 。 中国现在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经过了60% 。 一旦慢下来 , 很多矛盾就会显现 。 我们原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还是靠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