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葛晓音:做人·读诗·治学——《程千帆古诗讲录》读后( 二 )
为了这一终极目标 , 先生对学者应有的勤奋和谦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勤奋就是要将专业“长期保持下去 , 变成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 , 要考虑“如何使勤奋的效率提高”(同上 , 第244页) 。 做人要谦虚 , “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 需要长期的养成 , 在任何情况下 , 骄傲都不能成为资本 , 只有谦虚才能吸收更多的东西 。 谦虚就会实事求是 , 不会先有结论 , 后去找材料 。 ”(同上 , 第174页)他还举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诗为例 , 说明什么是“治学要谦虚”(同上 , 第182页)以及对不同观点持有者的尊重 。 可见在先生心目中 , 勤奋和谦虚不仅是做人的标准 , 更是学术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二
古代文学能启发读者的思想来自作品文本 , 思想的内涵既包括作家的道德情怀 , 也包含艺术给人的审美感悟 。 因而先生非常重视作品的仔细阅读 , 并指示了不少读诗的门径 。 而想进入这些门径 , 则有两个前提:首先 , 要大量阅读作品 , 他认为“作品读的太少 , 就不会有两只知音的耳朵”(同上 , 第3页) , 因此“反反复复阅读诗 , 是最笨而又最聪明的办法”(同上 , 第275页) 。 其次 , “分析作品一定要具体 , 不要抽象”(同上 , 第279页) 。 “一是面对作品把作品搞懂” , 二是“诗歌要欣赏它 , 有时候要达到沉迷的程度”(同上 , 第251页) 。 即分析以读懂作品为前提 , 要学会欣赏 , 沉潜其中 , 这才能领会作者的创作用心 , 把握作品的主要特点 。 然而在目前的古典文学论文中 , 分析诗歌空洞抽象 , 隔靴搔痒 , 甚至不着边际的现象十分常见 , 所以先生多次强调具体分析的重要 。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 , 具体分析作品无非是传统的赏析 , 事实上将文学研究与作品赏析等同看待 , 至今仍是流行的偏见 , 这也是文学研究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 然而程先生的意思是 , 将作品的具体分析视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 只有从阅读作品出发 , 才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加深对史、论及作品的理解 。 他的论文就都是在作品的具体分析中提炼出观点 , 因而能跳出前人理论的窠臼 ,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古典文学论坛上令人耳目一新 。 同样 , 先生的讲诗 , 也立足于从具体的作品分析中 , 发现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中的问题 。 由于已有的诗学理论和史学知识 , 远远比不上作品本身的丰富 , 所以要想发现问题 , 就必须具有解读作品的独到眼光 。
那么怎样读诗 , 才能读出每首诗的特点 , 培养独特的眼光呢?从先生选诗讲诗的方法中 , 处处都可见出先生以金针度人的苦心 。 三门诗选课的共同特点是:讲一首诗从不拘限于此诗 , 而是举出许多相关诗例和诗论 , 帮助学生在透彻理解诗意的同时 , 更看到前人诗论的得失 。 先生自谓此法是“以诗论诗” 。
具体做法大致有两种 , 一是以本人的诗证本人的诗 , 例如讲杜甫“同谷七歌”时 , 联系他早年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说明怎样理解第七首中的含意 , 同时提醒学生“读大家的诗 , 读一篇要考虑整个集子前后诗的关系”(同上 , 第274页) 。 又如选讲谢翱的《效孟郊体》时 , 先生指出这是宋诗中的精品 , 而历来选家却很少注意(同上 , 第207页) 。 在讲解过程中 , 先生还以谢翱《重过杭州故宫》其二和其三作为辅证 , 说明“三首诗都是写诗人在秋天的一种空虚、迷惘而有追求的感情” 。 孟郊诗在历代诗话中好评较少 , 谢翱的《效孟郊体》首二句“闲庭生柏影 , 荇藻交行路”又明显来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一般读者很难理解为什么是学孟郊 。 然而先生因为能精准地把握住孟郊以秋景表现心理情绪的独特方式和某些特有句法 , 所以不但能看出谢诗中“孟郊体”的具体表现 , 更能从谢翱并未标明“孟郊体”的其他两首诗中看到三首诗学孟郊的一致性 。 这种独到的眼光 , 只有对孟郊和谢翱的全部诗作了然于心的学者才能具备 。
推荐阅读
- 作家出版社|王小平长篇小说《三色镯》分享会在京举行
- 作家出版社|那些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们
- 中文传媒第一发布|书单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新书单【9月】
- 新星出版社|这个一再被演绎的故事,开创了“黑暗言情流”的先河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重磅新书 | 滕肖澜《心居》:写的虽然是小日子,过的却是大味道
- 作家出版社|《舌尖上的一夜》连载(二)
- 作家出版社|《舌尖上的一夜》连载(一)
- 人民文学出版社|阿赫玛托娃:聆听歌唱
-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国庆中秋“成好友”,宝藏奶奶向你推荐“月亮好朋友” | 双节荐书
- 孔夫子旧书网|《静静的顿河》人民文学88版与56版差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