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葛晓音:做人·读诗·治学——《程千帆古诗讲录》读后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葛晓音:做人·读诗·治学——《程千帆古诗讲录》读后
本文插图
做人·读诗·治学——《程千帆古诗讲录》读后
文 | 葛晓音(北京大学教授)
发表于《中华读书报》
程千帆先生是古代文学研究界最受人敬仰的泰斗 , 虽然去世已经二十年 , 但他的著作从未离开过我的案头 。 最近张伯伟教授所编千帆先生《古诗讲录》 , 又将先生的诸位入室弟子听先生在南大讲诗的课堂笔记整理面世 , 这无疑是对当今诗歌教学的一大贡献 。 拜读之后 , 令我最感惊奇的是 , 先生1942年所写的《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蔽》 , 以及1980年代初所授三门诗选课 , 今天读来仍然新鲜 , 仿佛直接指向当下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蔽塞 。
本文插图
1981年 , 程千帆先生在南宁讲学 时的风采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本世纪二十年代 , 已经八十年了 , 尽管曾经历过赏析热、美学热等重视文学艺术的研究热潮 , 但研究界重资料考据、轻文本词章的学风依然存在 。 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地下材料大量出现以及数据资料的普及等原因以外 , 词章研究本身少有重大进展恐怕是问题的关键 。 也正因如此 , 待懂词章的老前辈逐渐离世之后 , 虽然一套套新理论层出不穷 , 但无论是刊物上的研究论文还是中文系的课堂教学 , 对词章的精彩讲析却愈益少见 , 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说:“今但以不能之知而言词章 , 故于紧要处全无理会 。 ”(《程千帆古诗讲录》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 , 第3页)以至于许多古代文学硕士、博士们讲不清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好在哪里 , 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 所以我认为千帆先生的这本《古诗讲录》 , 不仅仅可以让许多无缘亲聆先生音旨的学者满足“讽味遗言”的渴求 , 更可以促使今人对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终极目标作一番深思 。
本文插图
《程千帆古诗讲录》
张伯伟编
一
千帆先生在每门课开讲之前、讲述之中和最后一课 , 都要反复强调做人与治学的关系 , 核心在于教导学生做什么样的学者 。 1980年9月到1981年1月的《古诗讲录》第一讲标题 , 就是“做人和为学” 。 1979年2月到1980年1月的《历代诗选》以及1979年9月到1980年1月的《唐宋诗讲录》的最后一课 , 也专门讲“做人做学问的基本想法” 。 在做人方面 , 先生多次要求学生“做一个真实的人 , 不是圆滑的 , 能明辨是非”(同上 , 第119页) , 因为“民族处于交叉路口” , 要“反对封建传统 , 破除迷信” 。 提出对于专业 , “要把生命投进去 , 就能使社会更完善”(同上 , 第119页) 。 并且以刘桢的《赠从弟诗》中描绘的松柏形象为例 , 强调“做人要正直” , “要在任何环境下 , 都相信正义的事业并能挺得住”(同上 , 第182页) 。
总而言之 , 就是要 做一个正直真诚的“有学术良心”的学者 , 应该对社会和民族怀有责任感 , 能在任何环境中都坚守正义 , 把生命投入专业 。 联系先生的生平遭际和行迹 , 可以深深体会到这些话确是先生终身坚持践行的肺腑之言 。 也正是出于这种历尽劫波而依然执着的学术使命感 , 先生从做学问的根本目的着眼 , 指出:“凡是学古代的、外国的东西 , 绝对不能忘记今天 , 要考虑到你的读者 , 心中有没有一个现代中国 , 是大不一样的 。 ”(同上 , 第174页)意思是说 , 学习和研究古代 , 为的是现代中国的振兴 , 目的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识 , 用学问帮助人 , 最好的是引导人正确地去思想 , 启发他内心的觉悟”(同上 , 第174页) , 这就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的终极目标 。
推荐阅读
- 作家出版社|王小平长篇小说《三色镯》分享会在京举行
- 作家出版社|那些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们
- 中文传媒第一发布|书单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新书单【9月】
- 新星出版社|这个一再被演绎的故事,开创了“黑暗言情流”的先河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重磅新书 | 滕肖澜《心居》:写的虽然是小日子,过的却是大味道
- 作家出版社|《舌尖上的一夜》连载(二)
- 作家出版社|《舌尖上的一夜》连载(一)
- 人民文学出版社|阿赫玛托娃:聆听歌唱
-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国庆中秋“成好友”,宝藏奶奶向你推荐“月亮好朋友” | 双节荐书
- 孔夫子旧书网|《静静的顿河》人民文学88版与56版差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