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鲜为人知却不可或缺,这群军代表心系朱日和(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军代表杨斌(右一)现场指导部队进行装备捆绑加固 。谢冬令摄
坚 守
在这里工作的日子 , 是人生中分量最重的时光
隐于大漠 , 远离人群 。
汽车越走越远 , 在张东宇的视线里 , 朱日和站渐渐变小 , 成为一个小黑点 。那一刻 , 一种难以言说的寂寞涌上他的心头 。
对于驻守在这里的军代表来说 , 最难以忍受的 , 还是孤独与寂寞 。朱日和训练基地站说是站 , 但全站只有几个人 。别看在装卸载列车时人声鼎沸、装备轰鸣 , 可一旦装卸载结束 , 军列轰隆隆驶向远方 , 整个站台立刻就会恢复原有的寂静 。
回望在这里的1800多个日日夜夜 , 张东宇心里很清楚:苦累有很多 , 但最难忍的还是那份寂寞和孤独——想家 , 想念家中的妻子和儿女 。
军代表张威伟的家 , 与朱日和站的直线距离不足180公里 。由于工作特殊 , 他一年到头少有机会回去 。女儿一天天长大 , 他只能从照片和视频中看到 。谈起这些 , 张威伟向采访人员展示了他手机里的照片和视频 。其中 , 两段视频深深地打动了采访人员——
第一段视频 , 他精心地把女儿从出生那天到现在7岁的照片 , 按顺序一张张拼接起来 , 做成了带音乐的视频 。张威伟说 , 自己没法陪着孩子成长 , 只能这样看着女儿长大 。
另一段视频 , 是上次张威伟回家时母亲偷偷拍的 。看着他走进家门 , 7岁的女儿怯生生地躲在门后 , 不说话 。过了好半天 , 孩子才慢慢习惯 , 默默地搬了一把小椅子站到他的身后……那一刻 , 张威伟的眼泪“唰”地流了出来 , 紧紧地抱着女儿 。
父女相拥 , 没说一句话 。
妻子、儿女 , 是钢铁汉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在朱日和训练基地站 , 有一项特殊的“纪录”——军代表们没有一个打过孩子 。他们说 , 平时看都看不着 , 好不容易一年半载见一次 , 愧疚都来不及 , 哪还舍得打啊 。每次回家 , 孩子是想要啥就给买啥 , 恨不得要一个给买两个 , 就是想尽量弥补心里的愧疚 。
这群军代表最愿意聊的 , 就是夸自己的孩子 。一说起孩子的出生、站立、走路、上学等事情 , 他们总是滔滔不绝 。可说着说着 , 他们又情不自禁哽咽起来 。
采访间隙 , 主任孙东开心地向采访人员展示女儿新写的作文《龟兔赛跑新编》 。10岁女儿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 是他最骄傲、最自豪的事 。
认真阅读他女儿写的故事后 , 采访人员感动之余突发奇想 , 能不能把他女儿写的故事讲出来给大家听 。
采访人员把这个故事发给了一个远在北京喜欢播音的军娃条条 。听说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后 , 同样是军娃的条条 , 不仅将故事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朗诵了出来 , 还向孙东的女儿发出邀请 , 让小姐姐到北京来玩 , 一起去看天安门、故宫 , 还说要把自己的玩具送给小姐姐 。因为她的爸爸在艰苦偏远的朱日和工作 , 太不容易了!
当稚嫩的童音穿越万水千山来到朱日和 , 当看到军娃条条的邀请 , 这位刚毅的军人 , 再也控制不住对女儿的思念 , 当着采访人员的面流下了动情的泪水 。
朱日和是寂寞的 , 可军人就是在这种寂寞和孤独中积蓄胜战之力 , 履行打赢使命 。孙东和张威伟都说 , 这里虽然远离家庭、生活艰苦 , 可全军只有一个朱日和 , 他们的岗位非常特殊、非常重要 。那千军万马在演兵场上摔打磨砺 , 战斗力每一分增长的背后 , 都有他们的默默付出 。他俩告诉采访人员 , 再苦再累再孤独也能坚守下去 , 因为在这里工作的日子 , 是他们人生中分量最重的时光 。
谈起这些 , 张威伟又想起了2017年朱日和沙场大阅兵的场景 , 那是他军旅人生的高光时刻——由于人手紧张 , 他仅带领几名官兵就完成了阅兵场上每一件装备的卸载与归建 。由于工作量大、任务完成准确高效 , 他们荣立了集体二等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