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剥洋葱people|王家坝第十六次蓄洪:“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的生存之道( 四 )



对于鱼塘和农田的损失 , 郑孝辉坦言 , “估计有个四五万 , 还能勉强承受 。 现在十几年来一次洪水 , 反正还能接受 。 ”

两年前 , 他自己动工 , 花了三四十万重新修建了家里十几年的老房子 , 上下三层一共三百多平方米 。 他从没想过离开庄台 , “房子也都建好了 , 还有鱼塘 , 去了县城啥也不会干 。 ”

老观乡村民徐如贺的屋子建在淮河边的坝埂上 , 临河的整面墙都是被大水侵蚀的痕迹 。 老屋屋顶是由砖瓦盖成的尖顶 , 下雨严重的时候会漏雨 。

房子是祖宅 , 徐如贺从小在这里长大 , 以前发大水的时候房子被淹了 , 没地方去 , 就爬到屋顶 , 搭个棚子吃饭睡觉 , 洪水退了再下去 。 已经记不得房子被冲毁了多少次 , 每次洪水过后再重建起来 。 几十年来 , 如此反复 。

现在的这个房子是2003年大水后建的 , 没有再倒塌过 。 院子的台阶上布满青苔 , 空气里潮乎乎的 。 屋里堆了些老两口抢救上来的玉米 。 72岁的徐如贺戴一副眼镜 , 正坐在门口板凳上看书 , 读的是《资治通鉴》 。


蓄洪当天清晨五点 , 徐如贺和老伴从田里抢救上来的玉米 。 新京报记者解蕾摄


淮堤上 , 在一栋长满青苔的老房子里 , 72岁的徐如贺正坐在门口板凳上看书 , 读的是《资治通鉴》 。 墙外十几米远 , 就是上涨的淮河水 。 新京报记者解蕾摄

他的五个孩子都已经大学毕业 , 在外地工作定居 , 听说老家发洪水 , 孩子们担心父母安危 , 这几天大儿子一直打电话想叫父母去扬州和他们一起住 , 老人不愿意 。

“要去早就去了 。 之前也去住过 , 不习惯城里的生活 , 还是待在村子里自在 , 空气好 , 环境好 , 每天看看书 , 种种地 , 农民嘛 , 就是死也要死在这里 。 ”徐如贺说 。

今年86岁的刘克义是远近闻名的“淮河老人” , 67年前还参与了王家坝闸修建工程 。 他生于濛洼 , 长于濛洼 , 见多了洪水和开闸 , 经历过14次被迫搬家 , 却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 。

“确实有些人不愿意搬 。 不过我们完全尊重群众意愿 。 ” 阜南县发改委主任李思泉解释 , 不想搬的原因有几个 , 一是现在国家对淮河治理力度加大 , 从2007年到现在 , 2013年只发了一次洪水 , 老百姓的农作物还是有一定收入的 。 二是即使拔闸蓄洪了 , 农户也能得到国家的补偿 。 再就是 , 迁出一部分居民后 , 庄台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 村民很满足 。 最后就是农民对土地的眷恋 , 尤其是老人 , 就喜欢待在农村 , 在城市里住不习惯 。


86岁的“淮河老人”刘克义和老伴儿 , 67年前曾参与王家坝闸修建的工程 。 新京报记者解蕾摄

李思泉说 , 对于濛洼蓄洪区而言 , 是要将居民全部迁走还是留一部分居民在庄台上生活 , 这个问题仍旧在讨论中 。 他本人认为 , 濛洼蓄洪区内的20万群众不可能全部搬走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这18万亩土地一定会有人来经营 , 杞柳、芡实、莲藕、鱼塘这类适应性农业收入也相当高 , 而且保庄圩内也有一些扶贫工程用来提供就近就业 。 目前 , 水利部已经提出2021年 , 将在濛洼蓄洪区新建一个保庄圩和四个庄台的方案申请 , 并且已经上报到国家发改委等待审批 。

濛洼蓄洪区的未来


王家坝闸关闭后两天 , 王家坝镇的几个庄台附近的水落了下去 , 已经露出了农田 , 村民忙着去补种小葱和稻子 。

但一次蓄洪 , 对蓄洪区百姓来说 , 无疑会遭受很大损失 。 多年来 , 这里的村民一直生活贫困 。 直到今年 , 阜南县才实现了贫困县脱贫摘帽 。

因此要根据季节和气候进行种植 , 王家坝镇就在鼓励农民进行毛豆和香葱种植 , 毛豆每年春天种植 , 五六月就可以收获 , 开始上市 , 避开洪水高发的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 。 香葱从春季开始分种 , 一直延续到冬季 , 在大棚里种植 , 等到过年下雪的时候 , 香葱就成熟了 。 下游老观乡和曹集乡则大量种植莲藕和芡实 , 郜台种植了大量杞柳 , 做成工艺品远销海外 。

“这种适应性的农业 , 也是逼出来的 。 经过这几年适应性农业的发展 , 也让我们这个地方跟上了全县脱贫攻坚的一个步伐 。 ”余海阔说 。

记者走访濛洼蓄洪区发现 , 大部分家庭都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 留守儿童比例很高 , 年轻一代基本都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打工 , 庄台基本成为一个个“空心村” 。
据王家坝镇最新数据统计 , 王家坝镇拥有8019户家庭 , 总人口数33877人 , 其中贫困户1416户 , 5501人 , 人均收入11415元 , 外出务工人数比例高达47% 。

“这是城镇化的必然道路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走出去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原所长程晓陶说 , “我们国家仅仅是国家一级蓄滞洪区的就有九十多个 , 几千万人在里头生活 , 这是中国的国情 。 ”他主张蓄洪区人口迁建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 , 随着城镇化浪潮发展 , 农村越来越多年轻人走了出去 , 有的人在城里站住脚 , 就有可能把老人接出来 , 如果没有那个条件 , 老人在老家也至少还有个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