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剥洋葱people|王家坝第十六次蓄洪:“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的生存之道( 二 )




王家坝闸地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 , 是淮河上中游的分界点 , 成为保护淮河中下游的一道安全屏障 。 新京报记者徐天鹤摄


淮河水从王家坝闸的13孔闸门里汹涌而出 , 流向濛洼蓄洪区 。 新京报记者解蕾摄

王家坝闸东北面 , 是濛洼蓄洪区 , 是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历史上一直就有居民在蓄洪区内生产生活 ,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 这些地方被正式确定为国家行蓄洪区 。

淮河沿岸肥沃广阔的土地吸引着世世代代的农民在这里耕作生息 。 洪水来的时候 , 这个区域的功能是蓄洪;洪水没来时 , 仍然可以垦殖 。 据县里资料显示 , 蓄洪区总面积为180.4平方千米 , 设计蓄洪水位27.8米 , 设计蓄洪量7.5亿立方米 。 区内耕地面积19.8万亩 。

濛洼蓄洪区内有王家坝、老观、曹集、郜台四个乡镇 , 居住着近20万人 。 居民分别生活在两种区域内 , 一种中间低 , 四周高 , 被堤围住 , 像一个盆 , 叫做保庄圩 , 人居住在“凹处” , 洪水被拦在堤外;另一种就是把“盆”倒扣过来 , 中间高 , 四周是土坡 , 叫做庄台 , 一般高度在31.2至31.5米之间 , 人居住在台子上 , 洪水从四周流过 。 蓄洪区内 , 现有131个庄台和6个保庄圩 。

此次洪水来袭后 , 蓄洪区内77座湖心庄台成为一座座孤岛 , 进出变得十分困难 , 需要用船往来接送人员和物资 。

“早几十年 , 庄台没这么高 , 都是我们到河边去挑泥 , 一点点垫高的 。 这些年 , 庄台抬高了三次、加固了三次 。 ”86岁的刘克义说 , 他所在的王家坝镇李郢村刘郢庄台地势较高 , 在关闸三天后 , 附近的洪水已经退去 , 露出了农田和被水淹过的稻子 , 邻居正忙着下田去检查和补种 , 毛豆花生彻底被淹坏了 , 稻子有些还能保住 。 等过几天地里的水彻底干了 , 就把之前拔上来的小香葱埋进去继续种 。


王家坝关闸后三天 , 大水退去后 , 刘郢庄台的农田率先显露出来 。 新京报记者解蕾摄

王家坝镇镇长余海阔说 , 蓄洪区的村民种地主要是靠赌 。 水没来就多种点 , 水来了庄稼只能淹了 。 在这种特殊环境下 , 蓄洪区内主要发展“适应性农业” , 因地制宜发展莲藕、芡实等沿淮适应性水生蔬菜 , 种植杞柳、稻虾养殖、水禽养殖 , 种植优质旱稻等 。 据县里资料显示 , 2019年底 , 濛洼粮食总产量10.98万吨 , 农业生产总值5.79亿元 。

庄台上的房子已经不够住了


王家坝镇的一个庄台上 , 村民周远飞(化名)家的房子和对面的一排房子仅有一米之隔 。

“这几年 , 庄台上的人越来越多 , 每家每户一辈又一辈人出生 , 庄台上的房子已经不够住了 , 只能越盖越挤 。 ”34岁的周远飞说 。

他现在开出租车 , 跑阜南县到王家坝的往返专线 , 每天早上六点多出发 , 晚上九点多回家 。 无论到阜南多晚 , 他都得赶回王家坝 , 给老父亲擦洗身体 。

两年前 , 父亲出了意外 , 坐上了轮椅 。 母亲每天要照顾父亲 , 也没法下地干活 ,家里的重担落在周远飞一个人身上 , 两年里他的头发白了快一半 。 两个孩子到了要上学的年纪 , 周远飞希望他们能去县里上学 , 接受好的教育 , 于是在阜南县城里买了一套房 , 他四处借钱凑够了首付 , 等着交房后 , 每个月开始还贷款 。

“想搬走啊 , 咋能不想走 。 年纪大了 , 也没法种地了 。 可是搬到哪里去呢 。 ”70岁的周铁心(化名)住在大儿子的房子里 , 大儿子儿媳在杭州打工 , 老两口和孙子孙女四口人挤在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里 。 他站在屋檐下 , 看着雨又下了一整天 , 心里估计洪水一时半会下不去 。

近些年来 , 随着人口增长 , 庄台又一点点垫高 , 濛洼蓄洪区庄台上的居住面积在变小 , 人均面积也日益减少 。 住房拥挤 , 发展空间小 , 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

“现在80岁的人 , 60年前就是个20来岁的小伙子 , 结婚成家不断繁衍 , 他现在可能一家三四十口都正常 。 人没地方住 , 但又没办法扩建庄台 , 这种情况下他自己就往上挤着盖房 , 到最后庄台面积变得非常狭小 ,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 垃圾靠风刮 , 污水靠蒸发 , 人居环境非常差 。 ”王家坝镇镇长余海阔回忆起庄台多年前的情况说 。

坐落在淮河北岸的老观乡 , 地势较王家坝镇低洼 。 关闸后 , 王家坝镇的几个庄台已经退了水 , 但老观乡还在被洪水围困 , 遭受的打击也比王家坝镇严重 。 在这样的村庄 , 人和土地的矛盾更加突出 。


蓄洪当天清晨五点 , 徐如贺和老伴从田里抢救上来的香葱 。 新京报记者解蕾摄


王家坝镇一个庄台上的住房情况 。 新京报记者解蕾摄

28岁的佘文武在老观街上经营着一家电器行 。 一楼是店铺 , 二楼是一家四口的卧室 。 老观街地势较低 , 是乡里最热闹的市集 , 平时人来人往 。

蓄洪前 , 佘文武一家人差不多搬完了重要的电器和生活物品 。 洪水袭来的时候 , 他看着家里的房子一层完全泡在了水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