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之声|技术究竟解放了人类,还是控制了人类?一个始于马克思的终极命题123( 二 )
这些改头换面的乌托邦信念 , 与人们对技术的敌托邦态度 , 共存于20世纪后半叶直至今天的社会意识中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当贝尔初次发表他的理论成果时 , 许多流行的技术敌托邦著作也已大量出现 , 它们提醒世人 , 技术已经超出人类控制 , 具有美国技术哲学家唐·伊德所说的“文化的绝对性” 。 对此 , 马林诺夫斯基也曾悲观地认为“机械主义将成为人类自掘的坟墓” 。
技术统治与解放叙事犹如硬币的两面 , 它们需要不断借助对方来完成自我建构 , 确保各自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判断是正确的 。
本文插图
韦伯关于理性铁笼的经典比喻曾主导了许多作者对现代世界的基础想象 。 丹尼斯·史密斯在《齐格蒙特·鲍曼传》中讲述过一个寓言:
现代都市人生活在被高科技设备环绕的笼子里 , 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生活指南 , 告诉人们如何在笼子里更惬意地生活 。 图像和声音组成的仿真信息隔绝了笼中世界与外部世界 。 一条名叫“后现代”的蛇每夜悄然潜入 , 它打开笼子 , 人们带着惊恐与好奇走出来 , 因为丢失了生活指南而变得茫然无措 。
雅斯贝斯和海德格尔用边缘状态来形容被迫走出技术囚笼的人类 , 在雅斯贝斯看来 , 当现代技术及其目的性和功能性消失后 , 人们就只能依靠自己 , “并向着一切的可能性敞开 , 从而进入一种生命存在的阐明状态 。 ”而海德格尔则从这种状态中看到了“此在的真” 。 他们都意识到现代工业技术的局限性 , 在此基础上 , 早期的存在论哲学用一套冷峻凝重的概念体系反思现代技术与存在之意义的关系 。
当然 , 他们并非最早思考这类命题的作者 。 自工业革命以来 , 与技术统治和解放叙事有关的各种理论学说和文学想象 , 可谓层出不穷 。 许多作者都试图回答“解放后会发生什么”的问题 。
本文插图
3 从19世纪开始 , 真正能够持续制造主导观念的解放叙事包括两大类:政治和技术 , 它们之间的对比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
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 , 共产主义意味着自由的、摆脱了社会强制分工的生产劳动 , 它消除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界线 , 使人类实现全面发展 。 恩格斯指出 , 它“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 , 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 , 因此 , 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
到了19世纪后半叶 , 技术解放的蓝图已经在英国这样的早期工业化国家浮现出来 , 科学主义与进步主义纠缠不清 , 人们普遍相信机器具有从根本上改变未来的能力 。
实际上 , 这两种解放叙事的基本设定是相通的 , 它们都期待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能够将人类从必然性的强制中解放出来 。
就在欧洲人普遍怀着一种乐观信仰看待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变化时 , H·G·威尔斯犹如一位叛逆的先知 , 将未来社会描绘成了一幅退化和萧条的景象 。 《时间机器》虽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对科技进步进行反思的作品 , 但它试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回答技术解放所可能导致的后果 , 并且 , 作者通过讽刺性的叙述将这两种解放叙事串联了起来 。
本文插图
未来世界被两个不同的种族占据:艾洛伊人是统治阶级的后裔 , 他们长期享受高速增长的科技和物质文明 , 由于不从事生产劳动 , 自然无法成为马克思笔下全面发展的人 。 坐享其成和不劳而获 , 令这个族群的生物机能逐渐退化 , 他们头脑简单、身材矮小、纤弱无力 , 唯一可干的事情是游戏和玩乐 。
莫洛克人是工人阶级的后代 , 由于常年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从事生产劳作 , 久而久之竟演化成如老鼠般的穴居动物 , 由于生存环境恶劣 , 缺乏食物 , 只能在夜晚窜到地面捕食艾洛伊人 。
推荐阅读
- 朱棣|徐达的后人在哪里?他们后来结局如何?
- 微情感世界|丈夫出轨公司同事,45岁女士劝后来人,在感情里不要全身心投入
- 廊坊都市报|【创城 我们一起·廊坊有礼 文明健康】传播文明之声 新闻人青少年宫开课
- 山东卫生新闻网|平度市人民医院 | 三维重建技术精准助力肺部微创手术
- 消化疾病|大便先是硬的,后来变软了,是什么原因?
- 环球车讯网|这个新品牌推出的首款新车充满“家电风”,原来背后来头不小
- 汽车|iX3发布便成行业标杆 解析宝马第五代eDrive技术
- 文创前沿|【文创前沿】古建筑修缮修复过程中的新技术
- |维士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交流
- 烹饪|香蕉抽蕾前后的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