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选刊|沈念:看不见的“灵魂”何以迁移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沈念:看不见的“灵魂”何以迁移
中篇小说选刊|沈念:看不见的“灵魂”何以迁移
本文插图

万众阅读小程序添加方式见下方视频
看不见的“灵魂”何以迁移
文 | 沈 念
事情起于去年初 , 我被借调加入省里的扶贫督查组 , 十余次前往湘南山区 。 同行者中有人在这里扶贫工作了好几年 , 流过汗也伤过心 , 建过功也留有遗憾 , 但屡屡谈及这片土地上的变化 , 又无不充满深情和自豪 。 他们给我讲山林、田野、沟垄上的真实经历 , 我像听故事般新奇;我走村串户遇见的人 , 我都当生命中要经历的人那样对待 。 行路中的观察 , 使我渐渐对此刻发生在中国乡村的大事件有了新的认知与确信 。 下乡 , 成了我终生受益的一次田野调查 。
五月下旬的那次进山 , 我们早上出发 , 所去的务江村管辖范围很大 , 由过去的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 。 该村近年来最重心、最头疼的一项工作 , 就是易地搬迁 。 整个上午的走访都在山路上 , 不少房子建在山坡平地 , 沿着新修的乡村公路 , 房子零星 , 屋门紧锁 , 扒窗探望 , 无甚异样 , 问询得知 , 主人不是到山上种地 , 就是到镇上或外地打工 , 留下少数的老人孩子 。 到一路口 , 上行的路有些窄 , 也未见有房屋 。 下车后 , 同行者说 , 要不我们再往上走几步 。
走到一个坳口 , 一幢矮旧的房子建在一块拐角的平地上 , 前渠后沟 , 孤独地存在 。 一个长相奇特的老人坐在屋檐下 , 冷漠地看着突然跑到他面前的我们 。 无论我们问什么 , 他都不语 , 仿佛沉默就是他的语言 。 直到他的老伴从灰暗的屋里走出来 。
这老两口 , 男主人七十六岁 , 女主人六十八岁 。 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 男的放牛 , 遇到大雨 , 从山上滑倒摔落陡崖 , 被一棵树拦腰救下 , 额头重重磕在树干上 , 整个脑门凹进去一块大缺 。 他就是小说中彭老招的原型 。 老人有一个儿子 , 1977年出生 , 六年前离家后不知所踪 , 像是突然消失了 。 以老人的生活能力 , 已无独立能力外出寻子 。 我们问 , 村里(村干部)帮着寻找过儿子吗?老人依旧沉默 。 随后赶到的乡干部补充道 , 前不久副市长走访到此 , 已经在帮着寻人了 。 找到了吗?没有回答 。
离开搬迁钉子户“彭老招”的家 , 我们都沉默不语 。
是不是不说话 , 世界就安静了 。
土地是农民看得见的财产 , 也是看不见的灵魂 , 是否有迁移可能 , 又如何迁移呢?从乡下回到城市 , 夜深人静之际 , 我的眼前多了一个无法讲述的表情及相生的思考 。 我必须承认 , 这部小说的创作冲动就是被这个既清晰又模糊的表情激活的 。 诸多乡村现实的记忆、行进和改变 , 勾连交织 , 变成更丰富的表情 。 我想写一写千里之外遇见者的人生 。 在乡村建设之声铺天盖地的当下 , “他们”就是“我们” , 谁都不是独立的存在 。
不是吗?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 , 无论身居何处 , 每个人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乡村建设者 。 人们建设本乡本土的热情 , 也从未因城市化、背井离乡等原因彻底熄灭过 。
【中篇小说选刊|沈念:看不见的“灵魂”何以迁移】这个小说 , 我的视线投向“平凡的生命”和时代“惊涛巨流”下的时光之变(青春与记忆、细节与命运) 。 有人读到对乡村消失的忧思 。 消失是无可否认的 。 于无法回避的乡土现实而言 , 守和变是一种能量守恒 , 乡村不只是我们所以为的沦陷 , 而是在建设中完成了又一次生长 。 乡村需要守护 , 需要内心的捍卫 。 归结到底 , 是一种直面现实却不迷失在时代狂飙游戏中的思考与定力 。
那个我们回不去的故乡 , 消失的乡村 , 依旧万物生长!
作者简介
中篇小说选刊|沈念:看不见的“灵魂”何以迁移


推荐阅读